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4-01-25 00:00 发布人:
——长新乡创全县“五个第一”造福山区群众
(《今日云龙》通讯员 李少军) 长新乡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十八大以来,乡党委政府创新发展理念,带领山区群众苦干实干,将劣势逐步转化为优势,在县内创造了“五个第一”,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存条件。
畜农收入全县第一。长新乡以白族为主,总户数为6656户,发展畜牧业可覆盖到大部分农户,党委政府在壮大畜牧产业上坚持抓实四项工作:将群众习惯把牲畜赶到山坡上放养改变为圈养,将传统的本地老品种改良成为优良新品种,将粮食喂养改变为用青饲料喂养,将小打小闹的养殖扶持成为规模养殖。同时,针对海拔差异推行了山区半山区养殖牛羊、河从地带培植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畜产品除满足了乡内的供给外,还销到了周边的地州。2013年长新乡大小牲畜存栏达15.87万头(匹、只),当年出栏12.07万头(匹、只),牲畜业产值达1.15亿元,畜农收入位居全县前列。
烟农收入全县第一。长新地处高山峡谷,其它地方大部分烟区都实行栽种田烟,而长新乡只能利用旱地栽烟,乡党委政府坚持向上烟水工程建设项目,发动烟农修建水窖池,改善抗旱栽烟条件。通过不懈努力,长新乡的烤烟种植面积得到了巩固,烟叶质量逐步提高,烟农收入年年增加,大部分种植户每年烤烟收入都达到两三万元以上。2013年,长新乡种植烤烟1.75万,出售烟叶3.96万担,每公斤均价达30.09元,实现烟叶税收1309万元,烟农收入6250万元,排在全县首位。
旱粮产量全县第一。长新乡的耕地面积为5.46万亩,水亩少而旱地占的比例大,受冬春干旱影响,小春粮食产量只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0%左右,而大春粮食产量则占了全年粮食总产的80%左右,针对这一特点,乡党委政府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重点主攻以包谷为主的旱粮,努力提高单产,多数农户每年的包谷产量都达到几千斤,大户则达到万斤以上。2013年,全乡以包谷为主的粮食总产达1.07万吨,群众将一部分粮食作为饲料,在牲畜和家禽上转化成经济,其余旱粮则销售到了县内和周边地州。长新乡已经从过去的一个缺粮大乡变成了出售旱粮的大乡。
水利条件改善速度全县第一。长新乡是全州干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栽秧要等雷响,旱地出苗要靠雨水,干旱成了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成了改善民生的最大问题,党委政府坚持不懈地争取“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并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努力扭转干旱缺水的被动局面。到2013年底,全乡已累计建成小坝塘98个、小水窖3512个、水池701个、水沟129条总长625千米,更为可喜的是位于长新乡境内的包罗水已提前一年建成蓄水,这个水库是国家在我县投资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总投资达2.56亿元,为中型水库,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可有效解决包罗、长春、豆寺、丰去、佳局、松炼行政村的饮水和灌溉,上万群众从中受益。
白花芸豆种植面积全县第一。长新乡的新和、新塘、新松、丰云等6个行政村的70多个村民小组,居住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这一海拔带发展经济作物的选项少,而种植白花芸却非常适宜,党委就积极扶持和引导群众种植,目前已有上千个农户参与,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2013年的产量达到了840吨,群众年收入1092万元。白花芸豆在每年秋末初冬时节上市,外地客商到长新山区收购后再转手销售到国内外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群众发展的积极性高,在长新乡带动下,全县其它高寒山区乡镇也在发动推广种植,群众每年从中得到了可关的收入。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