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滇西抗战时期漕涧仁山村驻军与民众的故事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3-09-27 00:00 发布人:

◆  左 骞

  漕涧镇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位于怒江、澜沧江之间,海拔二千多米,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空讲河与支流灌溉着万亩良田。这里有十几个村寨,汉、白、苗、彝、傈僳、阿昌等各民族世代杂居,繁衍生息。共同演绎发展历史。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云南设郡县,嶲唐县即在漕涧。汉明帝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嶲唐,十二年(公元79年)设永昌郡仍治嶲唐。解放后在仁山苗丹村和丹梯村发现6件石斧和两处新石器时代半穴居的用火遗址。证明漕涧这个边陲集镇古老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漕涧曾是茶(盐)马古道的要津,往北经六库出片马至缅甸北部密支那和印度,南至保山、凤庆、普洱茶乡,往西至腾冲乃至缅甸的瓦城、仰光,东至大理、昆明。历史上曾有过商贾云集的繁华时期。由于其地理位置显要,成为历史上战争中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诏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兰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兵平定云南。明代正统年间,麓川土司思任发反叛,缅北部族入侵。兵部尚书王骥兵屯漕涧,然后三征麓川,击败思任发,胜利凯旋。维护了国家西部边陲的安定。

  滇西抗战,是中国著名的反侵略战争史页。一九四二年五月上旬,日寇入侵我国云南西部,腾冲、龙陵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直达怒江西岸。位于怒江东岸的漕涧,距怒江栗柴坝渡口和六库渡口各接近一百华里,是扼守东岸、支援反攻部队的重镇。因滇缅公路经过怒江的惠通桥已炸毁,大批旅缅华侨翻越高黎贡山渡怒江涌回漕涧,腾冲县政府在县长张问德率领下,迁移县政府到漕涧办公,同驻军开展腾冲抗日工作。

  抗日时期,抗日部队云集漕涧,有11集团军滇康缅游击总指挥部的分监部、预备2师、36师、28师、野战医院、航空电台等等约一万多人。漕涧已成为防守怒江天险,反攻腾冲、龙陵的重要基地。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5月18日负伤,26日在缅甸同古牺牲后,200师余部撤回国内,他们抬着戴师长遗体,翻越高黎贡山经片马和六库渡怒江回到漕涧。乡绅何治拿出他为兄弟何泽做好的一口木质优良的香柏板棺材,装殓戴师长遗体。入殓后,漕涧军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灵堂上挂着宋希濂将军写的挽联:“身陷囹圄,丹心已向军前死。名弛缅甸,热血虽洒气犹生。”戴安澜遗体回国后在漕涧入殓首祭。

  1943年10月,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71军军长钟彬亲临漕涧视察部署反攻。1944年5月11日反攻战役全面展开。

  部队驻扎漕涧期间,为了协调军民关系,统一抗日,成立了漕涧军民联合办事处。军民团结一致,抗日气氛高涨。

  阿昌族聚居的仁山村位于漕涧坝东南面,地势高阔,人户聚居,民众善良质朴。

  预备2师驻扎在仁山村的苗丹、广地、赛初、丹梯等几个村寨,司令部设在漕涧赵素娥家。因军事需要,仁山丹梯村设分部,分部设在李华凤家(李华凤一家人已迁往铁厂村棕皮树),副师长洪行就驻在分部李华凤家。宋希濂和钟彬到漕涧视察部队时,两人还骑着军马从六节桥进入预备2师分部察看,同时拜会驻丹梯小学的美国教官。分部有两道岗哨,一道设在大门外,另一道距大门约200米的旧寨小墩子上面,盖有简易的哨房。距分部约两三百米是丹梯小学,学校里住有五个美国作战参谋。学校房子的左边墙上写着“有敌无我,有我无敌”八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标语;右边墙上画着蛇身人头的一幅大漫画,下面写着“日本军阀毒似蛇”几个大字。激发民众树立抗日信心和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狠毒野心。美国作战参谋睡吊床、吃罐头,有一部电台和一个翻译官,他们还训练士兵打靶。当地民众经常看士兵训练和打靶、挖战壕等军事活动。

抗日期间仁山村军民也留下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新娘婚拜美国兵

  1943年漕涧驻军加强军事训练和防控,为滇西反攻战役作充分准备。官兵和村民在丹梯营盘山、乌麻整、河掰岭等地挖了很多战壕。这些战壕不仅防备作战时使用,平时用来打靶射击训练。驻在左钟炳家的部队,打靶训练时的子弹壳就装有满满的两大篾箩(一箩约1.6立方)。一天,丹梯村的十二三岁的男童左常忠、左德玉、金开等3人上营盘山看美国教官训练部队士兵打靶,回到山下的牛滚潭时发现潭边的草丛里有一颗小炮弹,3人将炮弹抬起玩耍,因炮弹坠落在石头上爆炸,金开当场被炸死,左德玉右眼被炸伤。这年冬季里的一天,居住在漕涧仁山丹梯村的阿昌族左鸿吉老人为儿子左怀邦举办婚事。当天,亲朋聚集,满堂欢喜,迎亲队伍吹着唢呐,抬着装有新娘嫁装的箱柜和崭新的行李,新娘穿着新婚服装,骑着头上戴有大红花的高头大马。将新娘迎进新郎家。

  住着美国教官的丹梯小学距左怀邦家约200米远。这天美国教官都去观看婚礼。婚礼既热闹又有民族风趣。

  他们看见阿昌族新郎新娘拜堂,首先是拜天地,然后拜祖先,接着是拜高堂(新郎的嫡亲长辈),跪下拜一次,受拜人都给新娘钱财或银首饰或玉手镯。美国军官看见,觉得非常新鲜和好奇,要求新娘拜美国军官。征得主人同意后,新娘李士兰向美国军官逐一跪拜,美国军官非常高兴,大笑起来,连声喊“OK,顶好”。每人高兴地给了新娘一把糖果和美钞。这场婚事一直在当地流传。左怀邦、李士兰的次子左友贤已60岁,如今还在乡村劳作,孙子左建文在大理州州委办公室任主任职务。

  驻地官兵给老寿星祝寿

  预备2师少将副师长洪行,平易近人,与老乡相处热情融洽。洪副师长住仁山村期间,在普查户口时,发现仁山荒田村有一位102岁的女性熊氏阿英。他非常激动,觉得拜见百岁老人机会难得。并向师部其他领导介绍了老寿星熊氏阿英的情况后,研究决定将熊氏阿英接到漕涧乡公所,让当地驻军官兵给熊氏阿英拜寿。一是观看百岁老人,二是教育官兵尊敬老人、同时增强部队与老乡和睦相处的团结友好气氛。

  一天,洪副师长派出一个排去接熊氏阿英。阿英坐在一把柔软、铺有毛毯的轿子上面,前面的人抬着杆红旗,吹着一支“洋号”,浩浩荡荡向漕涧走去。抬到保公所(现今的仁山村委会)时,部队歇脚休息,阿英坐在轿子上面。村里的男女老少跑出来看百岁老人。下午百岁老人阿英抬到了漕涧乡公所。乡公所内摆设了一个“拜寿堂”。“拜寿堂”中央上方贴着一个醒目的“寿”字。熊氏阿英坐在“拜寿堂”中央的太师椅上,面前摆放着鲜花果品,两边点燃着两柱粗大的寿香。每天当地驻军官兵都轮流给熊氏阿英拜寿祝贺。同时细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

  据传,阿英老人102岁还帮助家里做垛猪草、烧火、洗衣服等家务。所有牙齿完好。生活因家庭贫困,深居深山,以杂粮素食为主。所以到“拜寿堂”后,以荤为主,饱食无忧,又无运动机会,所以过了六、七天熊氏阿英因消化功能减弱,得了拉肚子病。虽然军医积极治疗,终因年事已高,自身抵抗力差而病故。驻军遵照当地民族风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活动,并通知儿子李炳杨及孙子杨朝宣、杨绍宣率领诸孙披麻戴孝,参加安葬活动。遗体安葬在西北大操场的北侧,并为熊氏阿英竖立了一块高两米、宽一米的墓碑。碑正中刻有“熊氏阿英享年壹佰零贰岁之墓”几个大字,右下方刻着“预备二师司令部立”。(2013年漕涧84岁高龄的李芬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到西北大操场放猪,在墓碑前的草坪上玩耍。)每年清明节熊氏阿英后裔都去上她的坟。“大跃进”时期碑墓被毁坏了,开辟成茶山。(75岁高龄的熊氏阿英重孙杨自荣讲述)    

  师长给老乡小孩起名字

  洪行副师长住在预备2师司令部的仁山丹梯分部的李华凤家,他礼贤下士、关心下属,休息时喜欢跟当地老乡的小孩讲故事。他经常到住在苗丹、广地、赛初的连队检查指导工作。给官兵住户的小孩讲:自己总是装扮成憨厚老实的农民,全身破衣烂缕到怒江以西的日寇占领区侦探敌情的故事。

  不久,洪行副师长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跟随到他身边。两个女儿大、儿子小,所以叫儿子幺幺。洪副师长住地旁有一户老乡,是左锡坤入赘的李家。李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的年龄与幺幺的年龄相差不大,又是邻居,幺幺和李家老大、老二经常在一起玩耍,洪副师长也很喜欢这两个小孩,李家老二又是与幺幺同岁。幺幺的学名叫洪光,他就给李家老二起名锦光。李家很喜欢洪副师长起的这个名字。锦光后来的书名叫李云凤,其长子李左钧,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大理州民族中学任教。  

  七月半妻子给运粮丈夫烧冥衣

  滇西抗战时期漕涧驻军有一万多人。需要供给粮食和运送弹药到前线。云龙县组织了农民运粮队和马帮运输队运送军粮和军火。反攻腾冲、龙陵战役开始,部队向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推进,直向腾冲、龙陵反攻。战斗非常激烈。需要大量的粮草和武器弹药。县里组织的农民运粮队和马帮运输队已不能满足战时的需要,漕涧驻军和军民联合办事处只好组织漕涧地区民众和所有马匹运送军粮和武器弹药,支援抗战前线。原先是从漕涧运到瓦窑,怒江上的惠通桥炸毁以后,只好从漕涧起运往六库和怒江栗柴坝渡口、高黎贡山腾冲方向运送。原先运粮时从漕涧起运,丹梯村的左尉邦在瓦窑万区长家接收以后交给部队后勤处。后来往怒江以西的方向运送时就一直运到部队战斗的地方。仁山村的左中甲、张建林和其他十多人赶着自己养的马匹多次运送粮弹到战斗一线。多数民众多次从漕涧运粮到瓦窑,后来又从漕涧运粮弹过怒江到前线。

  仁山赛初村的杨朝宣和广地村的戚友、光发、廖兴邦等一批人,一次背粮就去了半年多时间。1944年初夏杨朝宣、戚友、光发、廖兴邦与其他背运军粮人一同从漕涧出发往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前行。他们把粮食背到前线以后,在返回途中,遇见一伙背粮人在途中病倒,他们又接过病人的背子,继续背往前线。就这样在抗日前线的途中往返着。有一天杨朝宣在途中病倒了,过往的背粮人以为他已经不行了,就给他嘴里塞了一把米,他醒来以后,慢慢把米嚼碎咽下去,又去喝了几口冷水,逐渐觉得有些精神,他又慢慢地往前走,找前面的运粮队伍。身体好转以后,他还是在那条线上不停地往返运送军粮。他认为自己多运粮食就是支援前线多打日本鬼子,也是对预备二师官兵给自己102岁的奶奶熊氏阿英拜寿祝贺,还隆重安葬,又给她竖立墓碑的回报。他妻子以为丈夫已经去了半年多,一直未回家,肯定是死在前方了。所以到了七月半(七月十四鬼节)她边哭边给丈夫杨朝宣烧冥衣、冥纸。希望丈夫在阴间过得好。到了秋收时节,丈夫拄着拐杖回家了。可是双脚红肿和出血,休息了一个多月,病终于好了。  

  抗战老兵把妻儿当鬼子

  廖兴根,1926年出生,家住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委会广地村。1942年,中国远征军抗日部队预备2师156团一千多官兵驻在仁山村。广地村驻扎了三个排。当时的年轻伙子廖兴根看见这些部队天天进行射击训练,听说不久要去腾冲打日本鬼子。他非常激动,怀着满腔热血,参加了部队,编入机关枪连,参加滇西抗战。他和战友过怒江、战腾(冲)龙(陵),收复失地,英勇杀敌,成了一名勇猛的机关枪手。抗战胜利,随部队起义来到昆明。集中培训整编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光荣退伍还乡。如今已是87岁高龄的漕涧唯一幸存的滇西抗战老兵。他的梦想就是多打一些日本鬼子。村里人介绍:早年他经常把妻子和三个儿女集中起来,站成一排当成日本鬼子,用一挺自制的木头机关枪,对着他们扫射,嘴里喊:“当、当、当”、 “当、当、当”,一阵扫射之后,他家人必须立即倒下,不然他就大发脾气。家人也理解和习惯了他的这种做法,只好听从他。

  2013年元旦期间,云南电视台生活资讯总监、高级编辑曹先强等一行滇西抗战采风队亲临廖兴根家,听他讲滇西抗战的经历和把家人当鬼子的故事。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