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理论实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理论实践

干群牵手引领彝乡小村迈向文明新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3-08-06 00:00 发布人:

——记云南省文明村团结乡河东村

  团结乡河东村位于我县东南部,跃龙二级公路横穿村委会居地,全村国土面积78平方公里,有13个村民小组,484户,1706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群众收入主要以粮食生产、经济林果、烤烟、畜牧业为主。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95元。

  河东村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文明新村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村群众的整体素质。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施宏同志荣获“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注重思想教育,努力提高文明素质。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河东村两委班子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着力从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集体经济,为改变村容村貌做贡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强化公民道德,牢固树立文明村风。河东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河东村村规民约》和《河东村公益事业管护制度》,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村民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路鲁整”、“彝族打跳舞”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河东村提出村民参与赌博酗酒的不得享受农村低保等制度,村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在全村形成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村风民风。四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通过工作开展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以及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支部发挥作用,干群共建文明新村。“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河东村“两委”班子时刻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盘,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

  培植支柱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河东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针对核桃产业不断发展状大,粮食产业相对减少的实际,河东村创新种植方式,充分发挥多样性种植优势,大力推广“生态立体”种植,主要采取“林烟”种植、“林药”种植、“林豆”种植、“林粮”种植等模式,从而形成了高层是核桃,中层是黄金梨,底层是烤烟、金时豆、续断等低矮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最终实现“以短养长”、“以矮扶高”,最大限度地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有效解决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中“推得远、推得富”的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支撑”问题。(县文明办供稿)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