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2-12-31 00:00 发布人:
(<今日云龙>记者 吴建平) 漕涧镇以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为契机,按照“区位重镇、经济大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农业稳镇、人文促镇”的发展思路,围绕把漕涧建设成为“滇西魅力城镇”和“怒江峡谷第一镇”的目标,树牢创新意识,全力探索集镇管理、扶贫开发、公共场所建设、产业培植新模式,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漕涧镇的宜居指数和幸福指数。
创新集镇管理模式。漕涧镇地处三州市结合部,集镇常住人口18000人,流动人口3000人,集镇人口集中,流动人口逐年上升,市场十分活跃,集镇规划面积从现在的1.7平方公里扩大到9.8平方公里,在集镇快速发展的同时,集镇管理、集镇建设上也出现不少困难和问题。漕涧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充分运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打破原镇政府直接管理集镇的模式,变由镇政府所在地村委会漕涧村为集镇管理主体的“村政管理”新模式,把“村政管理”工作作为整乡推进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了新的集镇管理机制,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集镇环境、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管理模式得到了群众的赞同。
创新扶贫搬迁模式。漕涧镇漕涧村是我县居住最为集中的村之一,人口达14000多人,由于贫困及历史遗留等多种原因,漕涧老街群众住房十分拥挤,三、四户群众共同居住一幢房屋,六、七户群众共居一个小院落的情况仍然存在,漕涧村老街片区住房拥挤特困户212户912人。群众对扶贫搬迁的反映强烈。为妥善解决好这一难题,漕涧镇结合“整乡推进”工作,采取统一收储、统一规划、统一分配的“三统一”方式,创新扶贫搬迁模式,实施了财政总投资528万元的茶山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扶贫搬迁182户,建设安居房182套
创新公共场所建设模式。漕涧镇在公共场所建设中,充分利用“代建制”的方式,在文化广场建设、老瓦贡公路改造上发挥“代建制”作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为群众的出行和文化健身活动提供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漕涧镇没有文化健身广场,广大群众缺乏文化健身活动地点,漕涧镇结合“整乡推进”文化广场建设省级专项资金52.9万元,采取“代建制”的方式,撬动500余万元的资金建设漕涧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漕涧老瓦贡公路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位于漕涧镇集镇区西侧,因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缓慢,投入有限,路面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年久失修,沟道不通、路面斑驳,每逢雨季,路道积水严重,群众出行非常困难,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集镇区1.4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漕涧镇结合整乡推进工作,采取“代建制”的方式,加强路面改造和建设的同时,还对公路两侧实行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工程投资达500多万元。目前漕涧中心文化健身广场、老瓦贡公路改造工程已全面进入扫尾阶段。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漕涧镇雨量多、日照少、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