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2-08-08 00:00 发布人:
——读乡人张启发先生文集《云龙山地白族古村落——大达》偶记
◆ 张礼彬
人生的暖其实是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譬如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含情的眼神,有时是一种执着的精神。老乡张启发先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将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著作《云龙山地白族古村落——大达》赠我一本,仔细阅读,活态化的大达村清晰地铺展在我的面前,我的心被他这种执着做学问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感觉有一股暖意在心中,驱赶着我的庸懒。
认识他已经很多年,当时他是我们乡的党委书记。农忙的时候我回乡帮助母亲,在田间遇见了下乡的他,一身的尘土,背着一顶草帽,脸上满是汗水,来看村民春耕生产,说要改变这种单一的粮食生产方式,发动群众种植烤烟。我当时是一名教师,并不了解乡镇干部的辛苦,但他出现在我们家的田地里,心里感觉很温暖。这样一个人,我无法将他与如今一个酷爱地方文化研究的人联系在一起,但他却已经出版了诗文集、白族民歌集,如今又将自己出生的那个白族村的风土人情著录成书,桑梓情怀无需言表。
我知道大达村有两百多户,曾经到过很多次,在山区白族的聚居村落中,属于较大的村落之一,究其历史,其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到这山里任土官,从洱海边的坝子迁移而来的,已经六百多年。村子里有一个古老的戏台,每年春节都要进行为期几天的社戏,古老的白族传统剧种“吹吹腔”在这里流传,村民多次参加各级举办的文艺汇演,是一个以耕读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典型白族古村。这个村叫大达,是以始祖的名字命名的。教书的时候,我曾到过那儿一次,是去采写学校毕业的一名学生,这位学生其实是我初中的同学,回乡几年后又进入职业中学读书,成为我的学生。他领着我看了他的瓦窑,跟着他帮助农户治疗牲畜,在石板铺就的巷道上穿行,他还专门带我看了古戏台,村子里古老的院落相互连接,居住很密集,人们生活水准不是特别好,但与他们交谈,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摆古,谈吐不凡,这可能得益于这里传承了五百多年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能唱上几句的白族“吹吹腔”。当时,我写过一篇《情寄泥土亦风流》的人物通讯,发表在《云南教育报》上,作为学生回乡创业的典型来鼓励在校的学生,如今,这位同学是饲料经营户,充分发挥了兽医特长,有房有车,成为农村能人,我想也是这片厚土给予的力量。
我看了张先生的著作,写的是故乡大达的风物与民俗,共收录图片一百二十多张,文字二十多万字,在他的笔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个石头都是有生命的,作者将博大无私的爱融入到乡土中,有一种至真的乡土情结,这对于当过很长时间领导干部的人来说,极为难得。几年前,我曾看过他写的一篇散文,意象就是那如今已经逐渐消失的农具和农村劳动场景,主人公是他的妻子,可以这样说,他写活了乡土,写出了对身为农民妻子的挚爱,真真切切,没有半点矫饰,让人看后有一种全身心的共鸣。他是在任文化局长的时候才开始动笔写作的,这对于他一个只读过初中,拥有函授中专学历的人来说,是一种生命负重的攀登,个中甘苦,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写过文字的人都知道写文字是极其辛苦的,要有成果难上加难,但他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离开喧嚣,静心耕耘,在写作、书法、整理民间文化遗产方面都有成果,写下了许多散发出田园幽香的文字,极为不易。与前几部著作不同的是,这本书全面表现了一个山村所见的事物和民俗,集中展示了古村的演变以及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真切记录了那些正在消失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的人类学、社会学价值,这必将成为研究白族古村落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作者在自序中说:“其实,家乡是一首读不完、写不完、唱不完的‘歌’,仅这点笔墨,不能‘歌’尽大达的过去和现在,但这首‘歌’可以说是我用心书写出来的!”的确如是,正是因为他熟悉乡土,勤于田园耕作,才比较真实记录了如今已经不在进行的一些农事活动,由此,这部文稿具有写真的意义,尤为难得。
就自己而言,尽管没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前辈的著作,但作为同族、同乡、后辈,心中自有一种敬仰,写篇小记,是想沾点文墨之余光。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