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2-06-20 00:00 发布人:
□周丽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绩效审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监督职能,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决策的得力助手和参谋。水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在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基础上,审查政府部门履行其职责时水利专项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程度,分析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行为,目的就是要对水利专项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通过绩效审计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提高效益。本文就水利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谈几点看法。
一、 水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水利专项资金是指中央、省、州、县预算或专项安排。以及经县政府批准的贷款,用于本辖区内的骨干河道、重点水库的治理、维护和建设;重点水利工程机城镇防洪设施建设;水利防汛、抗旱工程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资金,以及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其特点主要有:首先,政策性强,资金的安排一般围绕国家或地方政策要求,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其次,资金投放较分散,点多面广,经济效益难以集中体现;再次,效益发挥的时间跨度长,短期内难以看出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后,影响面广,水利资金的投放能够让千千万万的农户和城镇居民受益,开展好水利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及评价,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完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实现城乡现代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水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是:
(一)合规性。水利专项资金政策性强,项目的管理和使用都要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二)合理性。水利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设立一定要合理和使用,要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水利发展需要的农民群众利益。
(三)经济性。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节约。
(四)效率性。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效率反映出项目建设和经营活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五)效果性。效果性是指在大多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六)环保性。环保性是指用专项资金建设完成的项目要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改善水利生态环境。
二、 水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结合专项资金自身的一些特点,我们开展绩效审计主要从资金拨付部门,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包括受益对象)三个方面的主体进行调查或审核,一方面要了解资金流转的过程,手续是否合规合法,是否高效率运作,对资金或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否到位,另一方面了解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取得的效益成果及有关方面的评价,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查财政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
主要包括:财政部门是否按照年度预算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批复水利专项预算,有无未经法定批准程序,擅自调整专项资金预算或改变资金用途;是否按照年度预算、用款计划和项目进度将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截留、滞留、抵扣、挤占挪用等问题;是否加强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对资金的管理是否规范、监督是否及时有效;是否考虑了水利专项资金投放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如:资金拨付前是否做了可行性分析、特别是在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建设效益等重要效益指标的建立和分析、对资金使用后应取得的预期效果是否符合立项时制定的效益指标;财政专项资金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和效益作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规划的着眼点是否做到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是否只注重专项工程、设备的建设投入而不注重后续管理费用的投入,造成工程的浪费或设备的闲置等情况。
(二)审查水利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和专项设备、工程建设的管理及效益情况。
主要包括: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对专项资金涉及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各级主管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的拨付是否合规、合法,有无截留、转移、出借、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问题;对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有明确的效益目标,申请专项资金时是否有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是否按照资金使用范围进行水利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对于水利专项资金的再分配是否更有利于项目的能效展期发挥;在组织采购、验收等环节是否存在不经济和低效率;总体评价管理部门对水利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了合理使用、管理科学。
(三)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取得的效益成果。
主要包括:专项资金实际使用环节的合法合规性;水利工程的招投标情况以及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水利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取得业界及专家的评价结果,了解受益范围,调查使用对象的受益程度,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责任不清、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问题。
(四)在水利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自评基础上,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在对水利专项资金投入效益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提高水利专项资金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并提出加强对水利专项资金项目规范化建设的管理建议。
三、 水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方法
水利专项资金投入点多、面广、政策性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主要在基层,针对这个特点,审计工作必须改进现有的审计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是搞好水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础和前提。
为确保水利专项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审计应抓好四个环节:1、搞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摸清各项专项资金的基本情况,熟悉有关政策和规定。2、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根基审计调查情况,有针对地制定出审计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3、向有关部门下达审前自查通知,了解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情况。4、进行审前培训,提高认识,统一审计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开展审前调查和被审计单位自查及进行审前培训,是突出重点、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好做法。
(二)采用分析性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点面结合等多种审计方法,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水利转型资金的财务往往集中在财政或有关的实施主管部门,就账、表、证进行账面审计、以摸清水利专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掌握支出的结构式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必须沿着资金流向,深入项目实施地进行检查才能最终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三)水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运用询问法、观察法、检查法等常规方法以外,还应运用专项审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是水利专项资金审计中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许多水利项目最终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农民,因此,判断一个水利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向项目区群众进行专项调查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统计分析也是水利专项资金审计中的常用方法。在评价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时,经常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另外,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将技术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评价所选技术的可行性与适应性。
(四)将水利专项资金审计与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相结合,以核实项目支出的正确性
水利专项资金多数是水利工程形式实施的,多数项目都可通过审计工程决算的办法,核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和资金、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运行和资金运用的轨迹来进行监督,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审计除了对资金拨付环节进行审计外,还应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审计:一方面审计有关项目建设支出账,检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另一方面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对项目质量、项目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对照项目计划书中建设内容审核其完成情况,看其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五)改进审计方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转变。
1、 做好水利专项资金事前审计,帮助提高立项水平,出尽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减少资金损失浪费;
2、 要做好事中审计,防止资金被占挤、挪用,使用工程项目达到质量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做好事后审计,对审计后投入的资金及效益,应在后续审计中进行跟踪,防止管理混乱及造成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层层把关,把违纪违规资金控制在最小限度,充分发挥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人员应根据集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技术和方法最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总之,在水利行业中随着水利建设资金、建设项目的大幅度增加,投资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对工程的质量以及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积极探索绩效审计路子,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是今后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审视水利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解决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为水利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服务,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成为当前水利审计工作急需研究的课题。
【理论与实践】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