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云龙县重视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2-05-29 00:00 发布人:

  
  地处高山峡谷的云龙县,有8个世居民族和20多个民族成分,在漫长的历史源流中各民族在生息劳作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歌舞和民族民间文化。近年来,云龙县十分重视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使一批尘封深山的的宝贵民族文化走上舞台,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云龙人民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龙白族“吹吹腔”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云龙白族“吹吹腔”代表作《三出首》,用唢呐伴奏,唱词与表白绝大部分用白族语言,与其它戏剧有很大的差别,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近年来,每年都有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和摄影爱好者来云龙采风,并被搬上央视,海内外华文刊物上也多次介绍了云龙“吹吹腔”《三出首》。
  云龙县检槽传统婚俗《耳子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内外专家、学者称《耳子歌》为一件刚出土的文物,东方活化石。2000年以来,已有20多位民族和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流传地调查和采风。日本专家学者也到实地对“耳子歌”进行全程拍摄,2002年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民俗节演出。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栏目也在2007年进行了历时半年的专题拍摄,其拍摄制作的专题片《性之舞》,在昆明国际原生态民族文化交流会上展播。
  特少民族阿昌族“大刀舞”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云龙县漕涧镇仁山村,是大理州唯一的阿昌族集居地。近年来,随着云龙县对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阿昌族特有的这个传统民族舞蹈得到了传承和保护。这里的阿昌族人民通过不同的活动,开展大刀舞表演。阿昌族“大刀舞”由12套粗犷、豪放的艺术动作组成,展现了阿昌族勇敢无畏、善于进取的民族气魄和崇尚武术的生活习性。
  除此之外,云龙县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白族清铜音唢呐曲《大摆队伍》;热情奔放白族舞蹈《力格歌》、傈僳族舞蹈《瓜七七》;有诙谐幽默、滑稽风趣的《崔文瑞砍柴》;有纯本土的表演唱《细苦细》、《摆时摆》等彝族民谣。一个个民族特色浓郁的原生态歌舞节目,充分展示了云龙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源流。
  截止2011年12月,随着云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的不断深入,已有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州、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分别被命名为省、州、县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