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化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云龙

大达村看古戏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2-05-21 00:00 发布人:

◆ 行 者

听说大理云龙大达村有一个漂亮的古戏台,上演的剧目无论是古戏还是现代戏,全都是清一色的吹吹腔戏。

尽管已订好了当天返回昆明的车票,我们还是禁不住那份难以割舍的诱惑,决定一定要在返回之前去一趟大达村,以了在古戏台前看一回古戏的心愿。车出云龙县城,沿着柏油路,我们向大达村所在的长新乡方向奔去,路旁的沘江笼罩在晨雾里,铁索桥上驮柴的马儿和主人若隐若现。

离县城30公里的长新乡不到一小时就到了,从乡里再走七八公里的乡村公路,就到了绿树环抱的大达村,离春节只有几天的时间了,许多村民正在村口忙着宰杀年猪。因为同时杀两头猪,张杰兴家人手不够,连他的小女儿居然也卷起了袖子和父亲一起刮猪毛,惹得同行的记者忙去拍下她的“飒爽英姿”。远远响起的唢呐声引领着我们,穿过幽长的村巷,直奔古戏台。眼前的一片灿烂告诉我们古戏台到了。正午的阳光下,以红黄为主色调的古戏台上书“共乐春台”,整个戏台高约10余米,共三层,成丁字型一阁两翼建筑,飞檐翘角、斗拱叠加,气势非凡。戏台前有青石砌成的宽大的阶梯看台,大约可容下千余人。循着唢呐声,不一会儿功夫,戏台前已坐满了前来看戏的村民。为一睹戏台的真容,我们沿着一旁的楼梯登上了二楼的戏台,伴奏的演员们已端坐在戏台一侧,调试着各自手中的乐器,他们黑裤、白衣、黑褂的着装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同去的云龙县宣传部的同志告诉我们,云龙的山地白族是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由于身居高海拔地区,山地白族和洱海边的白族服装差异很大。山地白族服装颜色更接近自然色,保暖且便于山地劳作。再往上走,戏台的第三层则是演员们的化妆室兼堆放服装和道具的地方,这不,楼梯口还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是今天演出的道具呢,据说有的道具已经相传了几代人,现在仍在使用并且完好无损。

听着楼下密集的人声,扮演《三出首》中赐福天官的张继良老人,一个劲地催促着给自己化妆的同伴,生怕误了演戏,因为《三出首》是每次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同伴说已经82岁高龄的张继良老人,每逢演出总是早早地到场,穿戴戏装、化妆、一丝不苟,老人在台上演了60年,角色多得连自己都记不住了。

噼哩叭啦······热闹的鞭炮声在大达村回荡,戏开演了。“昔日修道在峨眉,二十四玉紧相随,跨动黑虎腾云雾,金鞭一扫见风雷”。率先出场的财神铿锵的唱词,博得台下一片喝彩,一招一式中都透着戏味,随后出场的太平老爷“魁神”赐福天官虽然是村民们闭着眼睛都能说出的角色,唱词道白,年龄大一些的观众已烂熟于心,但台上台下戏味依旧浓烈。怕被人挡住视线,一群孩子干脆爬上了戏台斜前方的水池盖上,一名显然是刚刚赶到的牵驴人,忙不得安顿好驴,竟然连人带驴挤到了戏台旁。

说起大达村的戏,忙碌中的长新乡文化站站长赵国忠抽空和我们聊了起来。大达村是典型的山地白族村,有人口1000多人,文化、生活习俗有典型的山地特征,早年大达村地古云龙县城所在地宝丰至大理的银运盐运的重要驿站,经济、文化发达。大达村清朝就已立下习书学画、尊老爱幼的村规民约,民风淳朴。村中古戏台始建年代已无可考证,重建于1934年,戏班演员由本村村民组成,人数一般都维持在40人左右,新增成员大都是师传或家传弟子。演出剧目有100多个,大致可分为传统剧目(古装戏)和杂戏(即兴创作的现代戏)。像《三出首》是每次演出的必演首场剧目。每年的春节或村里人办喜事,建新房,古戏台上便会热闹非凡,白天唱古戏,还有演员们根据党的政策、农村出现的新事物即兴创作的现代戏。晚上,戏台上下则成了年轻人的天下,年轻小伙、大姑娘、小孩子都会争相上台露一手,迪斯科音乐震得戏台发颤。每逢演出,十里八乡的村民像赶集似地涌到大达村,此时的大达村比过年还热闹。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