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住房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住房社区

家乡的变迁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2-03-28 00:00 发布人:

    梅 子
  前几日接到父亲的电话,说要进县城买冰箱,至此基本的家用电器几乎齐聚我家了,这在9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如今它确确实实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出生在一个高寒贫困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多种原因,家乡人民多年来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就在9年前我大学毕业时,家乡依然不通电、不通路,乡亲们最多只能说是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什么享受。可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在党的大量惠民政策的帮助下,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关心下,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边远高寒山区逐渐活了起来。
汽车上了山
  今年的春节,家里异常热闹,除了在部队的堂弟外全家人都聚齐了。当我们乘坐的车直接停在家门口时,我不由得感叹,是什么让家乡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又是谁让汽车驶上了这样的高寒山区?我家离乡政府所在地有20多公里,祖祖辈辈的物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每个街天,乡亲们在天还没亮时就背上鸡、驮上洋芋等需要到市场上交易的货物,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奔波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匆匆忙忙卖掉货物,换回需要的米、油、盐等日用品后急忙往家赶,可再怎么赶也免不了要摸夜路,家乡人似乎永远也见不到“光明”。由于交通条件极其恶劣,家乡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在同学的眼里我们是“山寨人”,贫穷、土气是我们的代名词,可是我们除了用认真学习来改变他们的看法外,我们别无选择。直到2003年,党委政府给我们修了路,家乡的发展有指望了,实事也证明,2003年至今,家乡的发展速度快过以前的几十年,电视、电话成了所有家庭的必备品,有条件的家庭还购置了冰箱、洗衣机、电磁炉、摩托车等多种电器,家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马灯“下岗”了
  我是80后的年轻人,最艰苦的日子我没经历过,可是点把明子看书的日子我是“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考上了乡初级中学,才有机会在电灯下读书写字,可这种待遇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享受,回到家里还是要在马灯或蜡烛的陪伴下才能完成我的假期作业,至于电视则根本就与村里人无缘,偶尔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是全村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只是从我记事起,这样的日子也屈指可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部分经济活跃的家庭合伙买了几台水力发电机,于是“电灯”开始在村里出现了,虽然只有在雨季水量充足时才可以使用,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年到头无电、无电视、无录像的局面。记得当时整个村子只有一台电视机,而且基本上收不到电视节目,多数时候只是租录像带看,全村男女老少就在晚饭后穿上雨鞋,带上电筒到这一家去看,有时他们收一点租金,但大多数时候是免费看的,这就是全村人所有的精神享受。我长年在外读书,这样的日子经历过不多,但仍然让我记忆犹新。直到8年前,这样的日子才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告别,于是大批的马灯“下岗”了,换来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屋里屋外电视手机的好日子,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科技能力不断加强,全村人逐步迈向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之路。
木桶被“遗弃”
  记得我第一次背水的时候,弄得我一身衣服都湿透了。那时候我大概有六七岁,由于家里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我在上学的同时还承担着一些家务活,其中就有背水的活。那时候全村人只有一条饮用河,村里人就用木头制了一个水槽,让水经过水槽往下流,人背上自制的木桶后站在水槽下让水直接往里流,由于个子小,等我成功把水背到家的时候,木桶里只剩下半截水,而自己的衣服却被湿透了。后来我逐渐学会了背水,但又远离家乡外出求学,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都把自来水接到了家里。只知道现在回家,在每家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自来水龙头,拿个小水桶,龙头一领就可把水提回家,那个背水的木桶早就被人们“遗弃”了,我没有试着去找,但我估计整个村子都难以找到一个古老的木制背水桶了,我希望即便是有,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件收藏品而已。
   路通了、电有了、水也接到了家门口,农村的发展后劲日益增强,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小康之路离他们越来越近,我深表感谢,深感欣慰。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