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云龙县果郎火葬墓地科学考古发掘结束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1-05-05 00:00 发布人:

——130多平方米,204座火葬墓,出土了300余件文物

中国云龙网本刊记者 字松芳摄影报道 我县果郎火葬墓地通过省、州、县科学考古专家们半年的紧张工作,于3月21日全面结束。共发掘面积130多平方米,火葬墓204座,出土了300余件文物。出土的器物多样化,地方特色非常浓厚,质地涉及金、银、铜、铁、陶、瓷、玉、玛瑙、骨头等多个方面。

果郎火葬墓的发掘,对云龙县的火葬墓的结构、内容等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出土的文物年代从元末一直到明末,时间跨度达300多年,是云南佛教密宗从鼎盛逐渐走向消亡的时期。发掘成果丰富了大理州火葬墓文化内涵,为研究云南火葬习俗的发展变化和云龙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出土的文物将对省保单位“顺荡火葬墓群”地下文物情况起到一个应证补充作用,为研究白族宗教、经济、文化提供全面的实物证据,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

新闻链接:云龙县火葬墓地的发掘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补证

火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盛行,大约在南诏早期,随着佛教密宗开始进入洱海地区,火葬文化也开始在大理乃至云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至段氏大理国时极盛。火葬墓群的发掘,对于研究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文化习俗有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推断,在大理国时期白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时,白族已在佛教密宗的影响下,普遍实行火葬。白族火葬墓遗存,其年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而以元明时期居多。它的分布范围很广,以洱海地区白族聚居地最为普遍。只要具有300年以上历史的白族村寨,其附近的山岗、坡梁上就有火葬墓的遗迹,而现今坝区和缓坡、台地上,过去也有大量火葬墓存在。白族火葬墓的分布,呈以洱海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之势。明朝后期,由于朝廷严厉禁止火葬,白族逐渐由火葬改为棺木土葬。

近日,我县果郎火葬墓群的发掘,其出土文物,对于研究云龙乃至大理地区的社会变迁和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被专家认为是研究云龙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补证之一。据大理州文馆所专家孙健介绍从它的时间上看,更早期的(火葬墓出土文物)可能是宋代的,大量的还是以明朝中后期为主,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墓葬的类型还是比较丰富多彩,它的葬术上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火葬文化就可以补充们云龙宋、元、明时期的历史文化,起到一个补证作用。

据介绍,火葬墓群的发掘,反映了历史上云龙人民的丧葬文化,当时佛教文化在云龙的盛行,同时,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丰富多样的瓷器、陶器,反映了当时云龙当地生产工艺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