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20 00:00 发布人:
团结彝族乡河南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379户1558人,境内山高箐深,“三山四箐六面坡”的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着全村的发展,长期以来群众生活艰难,是全县有名的“穷沟沟”。如今,在科学发展春风的吹拂下,“穷沟沟”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乡高出165元,河南村转身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福窝窝”。
抓班子带队伍,发展有了“主心骨”
河南村党支部首先从解决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入手,深入开展以“问上级、问群众、党员自问、党员互问”为主要内容的“四问”活动和以“访富裕户、访老党员、访老干部、访示范户、访弱势群体、访意见户”为主要内容的“六必访”活动,充分听取干部群众对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影响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四议两公开”等十一项制度,用制度来促进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河南村党支部也因此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五好党组织”。
定规划明思路,发展有了“风向标”
想发展,思路清。河南村党支部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了全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要把全村建成“核桃村、仔猪村、沼气村、生态村、文明村”的“五村建设”目标。同时,提出了“长、短、高、矮”的产业发展思路,即远抓以泡核桃、茶叶为主的林果产业;近抓以烤烟为主的富民产业;同时常抓高矮结合的大小牲畜、家禽等畜牧业和林下产业,真正实现以短养长、以矮扶高、循环发展。
夯基础添后劲,发展有了“加速器”
通路、通水、通电问题是制约全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河南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目前,投资200万元的进村公路硬化工程和13条进组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投资79.3万元的茶区引水工程和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投入使用;投资58.6万元新架设了2件输电工程,实现了组组通电;建成2个移动通讯塔,彻底改变了通讯不畅的问题。
兴产业促增收,发展有了“摇钱树”
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村两委把目光投到“山”字上。村委会副主任施胜光身先士卒率先规模化种植泡核桃,如今,他家的核桃发展到了1200多株,2009年他家的核桃收入达7.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379户家家都开始种植核桃。目前,全村泡核桃面积达1.7万亩,人均10.9亩,年产值达400多万元,全村核桃收入最低的一户也有2000多元。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村两委又把精力放到生态茶叶产业培植上。通过发展,全村的生态茶叶面积达6769亩,年产20吨的鹿龙塘茶厂开始投产,茶叶产业迈出新步伐。河南村还结合村情,抓实后续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大小牲畜存栏8464头(匹、只),出栏6342头(匹、只);种植烤烟817亩,烟农收入123万元;林下中药材迅速发展。
学技术强本领,发展有了“加油站”
产业壮大了,如何强化管理、提高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含量成了村两委的又一工作重点。在乡“干部夜校”的指导下,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通过采用集中授课、“流动大课堂”、邀请专家及专业大户进行生产技术讲解等形式,把学习培训办到各村寨、田间地头,着力解决群众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92场次,参训人数达4520人次,全村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新热潮。
倡文明建新村,发展有了“新天地”
河南村抓住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良好机遇,按照因地制宜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共投入1061.34万元,做到了组组通路、通电、通安全卫生饮用水、户户有安居房,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同时,面对农村“脏、乱、差”现象,修建生活污水排放沟和垃圾池,加强庭院建设,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大力改厩改厕,实施人畜分院工程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全村拥有固定电话228户,移动电话710户,有301户拥有电视,60%的群众用上了太阳能,摩托车已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河南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越走越宽。通讯员 吴周建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