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化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云龙

云龙千年往事向你诉说——白族吹吹腔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7 00:00 发布人:

云龙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境内先后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说明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县,名比苏,全县有白、汉、彝、傈僳、苗、回等21种民族,总人口19.7万人,其中白族占总人口84.73%,纵观历史,云龙是滇西古县,经前人辛勤劳作,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特有的古代文化。史料记载“白族吹吹腔的出现,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修建最早的吹吹腔古戏台是云龙三七古县城戏台,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距今已近四百年历史,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原因,白族吹吹腔戏得以在云龙代代相传。

吹吹腔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族剧种,“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表演程式及身段谱,“有许多严格的法则”。行当各有固定的具有性格特征的步法。步法与唢呐旋律一般总是相适应,所以步法的舞蹈性特别浓。舞蹈基本属于古典戏曲范畴,规律相当严格。每当唢呐吹奏过门时,不论主将和士兵,人人就地缓缓起舞。音乐震天,但动作都一招一式从容比划,节奏鲜明,饶有古典戏风味。(以上引文见杨明《白剧吹吹腔传统与源流初探》)举手投足总是顺手顺脚,(即踢左脚伸左手)武打开打时动作缓慢,刀枪剑戟互不接触,在音乐声中“过河”厮杀,动作优美,节奏感强,举抢舞剑却有一定规律,但都较为简单。跳场、坐帐、杀场等动作机械,上身晃动,托掌提筋,形似木偶,常常闪出财神金钢的塑型。另外,演出中戏师傅都提示台词、唱腔乃至动作。由于历史的原因,白族吹吹腔退守到交通不便的山区,因此云龙的业余吹吹腔剧团至今尚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吹吹腔的原始风貌。

县文工队成立以来,在“抢救遗产,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新创作的《鸡鸣茶香》、《人勤花茂》、《喜兆三元》、《见面礼》等小戏载歌载舞,欢快热烈,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生活细节,劳动场面,民族舞蹈溶为尸体,使表演更显得生活化和民族化,为白族人民所欢迎。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