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7 00:00 发布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旅游者徐霞客于明朝末年(公元1638年)到云南旅游两年多时间后写出了《滇游日记》。可惜的是这位游客到了云龙东北面的剑川、洱源,又到了云龙西南面的漾濞、永平、保山、腾越,可就是没进入云龙一步,因此我们在《滇游日记》中就看不到有关云龙古代风光景物和人文地理的描述。
确实,三百六十多年前,到云龙的游路真不好走。古人有一首《云龙道中》的诗是这样写的:
乱山如雾树如麻,
黄叶红泥路正赊。
欲觅春光何处是?
道旁时遇马缨花。
路虽难走,但毕竟有花有树,景致还是不错的。
现在的旅游者到云龙来当然用不着在那些铺满落叶的红泥巴路上行走了——除非你是一个有意探古寻幽的徒步旅游者。其实徐霞客那个时代也有丽江、大理、保山通往云龙的驿道,但他没有走,也许是他没问到路?
今天你到云龙旅游,就有好几条路线供你选择。
现在,我们先讲讲“诺邓景区”的旅游路线。
第一条路线 诺邓景区文化与自然景观旅游线从大理到云龙诺邓,全长161公里,其中有4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110多公里的标准沥青路,最后是7公里的景区公路。
你最好早些从大理出发。一离开城市,汽车就跨过西洱河谷口的“天生桥”,眼前便逐一出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点苍山和哀牢山之间这道裂缝里修建的总装机为25.5万千瓦的西洱河四个梯级电站,而亲临这险峻的峡谷中修成的“大保高速公路”,就令人为云南交通工程的艰巨、浩大和壮观由衷地赞叹。离开了高速路,汽车沿着顺濞河谷行走,靠山一面便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或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伟大贡献的“滇缅公路”一段,来到一个名叫“北斗”的地方,这里过去是滇西地区一个很有名的林场。再向深山行30多公里,便到了云龙“东大门”——团结彝族自治乡,乡政府所在地古时候叫“施家村”,曾是一个驿站,再沿河上去,又是一个白族寨子——关坪,在它西北面一个叫“三锅羌”的山岭上古时曾设有关哨。翻过这关山,可见路下山箐中有几个古老的村落,他们就是古代云龙的几个重要盐井:山井、天耳井、大井,再往下就是石门井——即云龙县城了。
就在县城吃午餐。这县城很小,但就餐的店铺还是有一些的,况且云龙风味饮食也不少,山珍野菜豆腐肠,火腿天麻乌骨鸡,随你要。午饭过后,还是上路吧,我们先到云南省旅游小镇、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看看去。
“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诺邓村曾是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它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诺邓村现存有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而又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古代民居院落,还有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众多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
你只要往县城北面走七公里就可以到这个千年白族村了。一进村便看见盐井,这是一口21米深的千古盐井。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已历两千余年,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从这里往北面山坡上看,是依山构建层层叠叠的白族民居,只见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
清朝初期有一位在云南也很有名的诗人黄桂,是诺邓村的一个举人,他曾经写了一首描绘诺邓村居的诗:
双桥镇小狭,水细未成河。
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
地高花气少,年熟酒人多。
近有笙琴意,春宵听雅歌。
诺邓河东一带地势稍缓,民居宅院相对建得宽平些。现在我们可以往盐井后面平缓一点的河东村巷走,经过盐井和盐厂遗址,后面有龙王庙,诺邓的龙王据说是主管五井卤脉的,明朝初年的五井包括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
拜访过龙王庙后就可见到许多建于明清时期的诸如“五滴水四合院”、“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民居古建筑。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所以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现象。特别是北山的民居都建于陡坡之上,便形成了一种“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又由于诺邓村人烟密集而地面有限,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精巧玲珑,有一户人家的小四合院天井面积只有一平方米多一点,堪称袖珍小院。
村里既有元代遗留的“万寿宫”,还有盐局街、贡爷院、银匠家、道长家等等,道长家的建筑特色是院内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弹演洞经等活动。
如果现在你还想看一些更好的老房子、古建筑,那么就别怕累,沿着北山密密麻麻的民居建筑群往上走吧!
这是一条自古以来曾经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条“盐(茶)马古道”穿山越岭然后汇集于此的充满沧桑感的驿路。我们登上那些四纵六横、穿插交错、因山就势、都由清一色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总共有多少级台阶的村巷,来到了村中大青树下的石牌坊前,这里是古代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又是诺邓黄氏家族科举题名坊。
提举衙门的来历是早在公元1383年,明朝政府为了增加财源、直接控制天下的盐业生产和经营,在全国置了七个“盐课提举司”,而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的私宅区,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黄家族人便将原来的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那棵大青树就是黄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高山榕,荫盖着古衙门前的下马场。接着你可以去看看清代清乾隆间进士黄绍魁旧居精致的木雕图案,主要是中堂正上方的“黄榜题名荣归故里图”及“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为珍品。其实不只是进士家,至今诺邓村很多人家都藏着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家具古董、佛龛雕塑。看完进士家的摆设,再向上前行就往村中最重要的名胜——诺邓玉皇阁走去。
这玉皇阁古木参天、殿阁如聚,前有“滇西第一木牌坊”棂星门,后有文庙、武庙及玉皇阁大殿等等。诺邓文庙前的“棂星门”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里面原来塑的是“布衣孔子”像,师长风范、和蔼可亲,不同于外地大成殿塑的都是着帝王衣冠的孔子像。文庙的红墙外“礼门”上书有“江汉秋阳”匾,显见古代诺邓文人的致远清高。供奉“文圣”的孔庙旁还有供奉“武圣人”关公的武庙,可谓是“文武并列”。
诺邓玉皇阁是滇西地区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宫观。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翠柏、紫薇、金桂等。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在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玉皇阁建筑群被古人誉之为“五云首山”,五云即指云龙五井。玉皇阁周边古木参天,老树虬枝,尤其是风景价值颇高的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老的树龄已800余年,春夏之季,绿荫浓郁,一到秋来,树叶红黄相间,色彩斑斓,接着就是一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真是别有古味在心头!
走出玉皇阁,经层层石级下得山来,便离开诺邓村,往另一个景点,观看“天然太极图”。
观赏“天然太极图”最好在天池路上。天池离开县城有22公里,登上盘山公路,那里有个“观极台”,你可看到县城北面因江水绕出一个“S”型大弯子而形成那个罕见的天然地貌奇观——天然太极图,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成为一个天生的道教文化符号。
看完“天然太极图”之后,再往里走,通过硕果累累的千亩林果园,转入绿荫葱郁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林带,又见谷顶是大片大片高大笔直的云南松林,谷中是茂密青森的乔木翠竹。似乎已经到山顶了,忽然眼睛一亮,一泓清澈透明的碧水展现在前面,这就是天池了。在天池观光,游荡于湖光山色之中,饱览那苍劲挺拔的云南松和针叶林、千姿百态的各类常绿阔叶树种,看杜鹃花海,听百鸟林音,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真令人留连忘返。
天池是个海拔2552米的高山湖泊,这里共有高等植物60多科200余种,还有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19种。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繁茂的森林草甸使天池风景无比旖旎迷人。在这里你可以观赏到几个美景:一个是“宝顶日出”,天池周边有五宝山环绕,五宝山最高海拔3225米,登山顶看日出是一大奇观。清早日出之前站在山巅,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遁,待太阳将出时天际奇彩变幻无穷,随后东方云层上面突然跃升一轮红日,光芒万丈,蔚为壮观。而此处又可东望点苍雄姿、北眺玉龙雪山、西览怒山峻岭、南观澜沧峡谷,风光无限。还有一个是“天湖夜月”,在天池1.4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水鸟翔集、鳞鱼欢跳,四围松林苍翠、万木荫蔽。每当皓月当空,或憩于林下、或泛舟湖上,松涛阵阵、波光粼粼,月溶湖面,天水一色,宛如人间仙境。此外,还有双龟戏水、百鸟争鸣、松涛林海等等景观。
天池周边有很多湿地和草甸,夏秋之间,花繁草绿,犹如一面面绿色的绣毯。而天池西面一个叫暑场大浪坝的草甸上,更有宽阔牧场、林高草茂的景致,那一片高原草场上、林海中传来一阵阵牧歌,实在令人心旷神怡!这天池原名叫“暑海”,是古代诺邓等盐井通往腾冲缅甸的“盐马驿道”必经地,湖两边岭岗下皆有古驿道的踪迹,每至夕阳西下,余辉洒照在苍老的青石板上或铺满落叶的古驿道上,就使人油然而生一股怀古之情。天池杜鹃有数十种之多,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开满红的、紫的、白的、黄的各色杜鹃花。湖水东面有一幽静的小山谷叫“鸣翠谷”,又被称为杜鹃花海,每当春潮涌至、百花怒放;而松林中相间的一株株大树杜鹃,开起来一片火红,映衬得整片山林百媚千娇。
天池是极佳的旅游胜境。游玩一阵,你可以在这里就餐,那一定是令人难忘的山野风味。这里有个宾馆,你也可以在天池湖边留住一宿,第二天早上,在尽情享用这远离现代喧嚣的新鲜空气之后,你再拜别在晨光中宛如仙境般的天池,转回县城去。当然,你也可以当晚不住天池,第一天下午就返回县城。城里有好几家宾馆、饭店,晚饭后你应该上街走走。这县城中也有几处名胜古迹,比如沘江边的蟠龙寺、青云桥、古盐井(龙泉公园),还有不少石刻摩崖,而城中的新建设也颇有一些特色,比如绿色长廊、腾龙广场、文化中心、江边休闲园等等。如果有文化表演,还可以欣赏到云龙吹吹腔和白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的歌舞节目。但更重要的是,一些旅游商品或地方土特产都可以在街上买到。
第二天上午的早餐,你可以品尝云龙人的一道风味早点:热豆粉拌烧饵块。吃过早点,我们就去爬虎头山吧!
虎头山与县城近在咫尺,城里很多房子都盖在山脚。山上危岩高耸、气势雄峻,两溪拱绕、万壁千寻,古木虬枝、风情万种。就在天工造化的奇景中,前人因山就势,修建了大量的寺观庙宇,还有众多的石窟、石观、石梯、石桥、石牌坊等工石建筑。从城里沿千级石台阶登山,过了山门后就有步云亭、上花台,然后就在“兆春亭”仰望虎头山风光全景。
这虎头山地质为一亿多年前白垩纪形成的砂岩,整个山体就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由于千百年的风化剥蚀,在这片岩石表面上出现了许多神奇而形象的天然纹迹,如仙人扇、仙人床(或禅坐留踪)、仙人脚印和石鱼、石鳖等,古人谓之石上仙踪,充满神话色彩。我们经过山神庙,只见虎头山前,两溪拱绕交汇处有一方摩崖,是宋人米芾笔迹:“第一山”。然后过“寿光桥”,有一石香亭,正对着隔岸山上的“普陀岩”,遥见石窟中有南海观音菩萨像,又有紫竹林,谓之“隔岸拜观音”。
接着我们就来到虎头山第一座道观即张仙祠旁。明代武当道祖张三丰入滇弘道,据野史称:“(洪武)二十八年春,三丰入云龙,居虎山”。张仙祠里张三丰的塑像一表道骨仙风,前有楹联:“邋遢自称名只爱一蓑一衲;神仙随脱化不忘斯世斯民”,足见张仙之风格和道绩。大殿前有地藏宫,殿侧有地母祠。在张仙祠后顺石级登山,沿途石蹬迂回曲折,所经寿仙祠、弥勒殿、财神殿、三官殿、太子阁(又名送子观音殿)等石窟石观,多有石雕塑像,均奇巧精致,工石艺术高超。更有天然巨石似虎头突兀而出,其侧财神殿石联云:“聚得余霞都是宝,点他岩石可成金”,寓景观与祈愿为一。傍边又有两米多高“虎”字摩崖,据传是清代云龙人杨名飏任陕西巡抚时道光皇帝的赐笔。三官殿有主管“赐福、消灾、解厄”的天、地、水三位道教主神像,观音殿内有杨名飏所撰写的风景山水诗十余首。
经虎头巨石再攀登险磴而上即为虎头寺。这前殿旧称桂香楼,供奉有真武大帝,大楼建在悬岩之上,顶部悬匾书“洞天高朗”四字,眼下可俯瞰云龙县城全景。后殿现为大雄宝殿,殿内塑有“三身佛”即释迦牟尼佛及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殿前有佛教护法韦驮菩萨。虎头寺后有两株数百年的古木高山榕,遮天蔽日,阴翳全山。其侧有王母寺,周边参天大树,老松虬曲,林荫清静,山风和畅,别有景致。
虎头山最高处建筑旧称“老君殿”,现殿内供奉有道教“三清”即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像。此处云高气朗,景色清明,又有异卉奇花,古木盘桓,俨然是脱俗离尘之境界。拜别道家三清老祖后,你沿虎头山左面的“蟠龙栈道”回去,这蟠龙栈道上有龙池、虎泉两个人工湖,沿途险秀奇幽,别具风光,下山二十来分钟就到城里了。当然,也该是吃中午饭的时候了。
云龙两天一晚的游程主要就观览这几个景点。下午,你就可以离开县城回大理市去了,原路返程,也就三个小时左右可到大理的下关。
第二条路线 黄金公路文化景观旅游线所谓“黄金公路”指的是从原320国道黄连铺进入云龙县再抵兰坪金顶镇的交通线。这条游路在云龙境内以观览大理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为重点,它可以同其他的文化景观联结,形成大理——云龙——兰坪——剑川——丽江的人文旅游环线。
还是从大理市出发,第一天上午到云龙后即往旅游小镇“千年白族村”诺邓去寻觅古代滇西盐业经济繁荣兴盛所带来的历史文化遗存。看过诺邓村和天然太极图以后,当天晚上住云龙县城石门,第二天上午到虎头山观览明清道教文化建筑,下午就沿沘江北上领略那“桥梁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在云龙县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云龙的先民们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桥梁,有藤桥、木桥、石桥、铁链桥、钢桥等各式各样的浮、梁、拱、吊古桥。特别是贯穿县境南北的沘江河上以及其支流师里河等地,各种古桥的风格形式变化多端,所以我们把这里称之为“古代桥梁博物馆”。
我们首先去看“碧嶂回澜”。在云龙县城西南面石门关内的沘江上有铁链吊桥“青云桥”,它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陕西巡抚云龙人杨名飏捐建的。桥西有杨名飏题刻“碧嶂回澜”四字,桥头还有三国时期曹操手写“衮雪”二字拓迹,再往上的桥西面山崖上又有清末明初的维新领袖康有为所题“云山”摩崖,所以此桥颇多历史文化含量。接着我们又去看“盐路津梁”----果郎中州桥,这座桥原为古代诺邓村“盐马古道”西向腾越的第一座桥梁,始建于清代中期,本来也是二进式木梁廊桥,后来廊梁被毁才改为二进式铁链吊桥,全长54米。桥东的小村叫果郎,据说古代“比苏县”就在这地方,江对面过去有土司的家院,所以这里又叫土司桥。
沿沘江再上行22公里即到河口峡谷,沘江及其支流师里河、清水河汇聚于这里,这三条河谷都是深峡峭壁、绿树葱茏、激浪飞花、山猿啼叫,风光优美,尤其是清水河峡谷更呈现出清幽峻秀的十里画廊,景色绝佳,附近还有河口温泉,适宜休闲。我们把这地方叫做河口三峡。
又往上行就到了长新乡的长春坡,江上有清乾隆年间始建的铁链桥,名为“安澜桥”,桥长60米。桥东面紧连着还有沘江支流豆寺河、大达河上的两座木梁风雨桥,叫阳春桥、永镇桥,三座古桥集于一地,称之为“长春三渡”。接着上去就是包罗通京桥了,这是一座伸臂式单孔覆瓦木梁桥,桥长40米、宽4米,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古称大波浪桥,后因盐马古道及清代白羊厂银矿运银通道经此,乃取名“通金桥”,后来人们又认为银子是运往京城的,便改称为“通京桥”。
你在沘江上游松水一带可以去看看藤桥,这是一种远古时期即传留下来的原始质朴的过渡工具,古人把它称之为“笮”,是用野葡萄藤编出来的,在桥两边依着大树结绳编织,每三、五年人们就需更换一次野藤。沘江上现存藤桥五座,最长的有30米。
从藤桥往上再行十来公里就到了云龙另一个古老的盐村--顺荡村,这村子也很有历史,江西面有一个很大的梵文碑火葬墓群,大多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的,墓碑和经幢上均刻有梵文佛经和图案,这是滇西一带保留得最好的梵文碑,对研究古代云南宗教发展史有着重大的作用。碑群遥对着江东的盐马古道和“玄天阁”门楼,在落日的余晖下你会感到别具一种苍古的景色。而过江的顺荡彩凤桥,也是一座风雨廊桥,桥下波浪翻腾,是古代云龙五井“盐马古道”北向丽江西藏的重要津梁。
离开顺荡村,继续向北行走十多公里,就到了一个叫“金鸡桥”的地方,桥东山上有“金鸡寺”,这里已经是兰坪县的境界了,兰坪坝子是个重要的工业区。从这里往东120公里就是剑川县,剑川的石宝山、寺登街、满贤林以及老君山都是非常有名的风景名胜区。游完了剑川,你再去丽江和“香格里拉”吧!(山高水长)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