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今日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今日云龙

宝丰乡介绍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6 00:00 发布人:

宝丰乡位于县城南部,地处沘江下游,东与团结、关坪两乡接壤,南与永平县交界,西靠旧州镇,北连诺邓镇,面积474.74平方千米,宝丰旧名雒马井、金泉井,位于县境南部,地处沘江下游河谷地带,距县城11公里。为云龙古镇之一。明初盐井开采,年产盐三万余斤。“因井设治”,明崇祯二年(1629年)云龙州治从旧州三七村迁至此,至民国18年(1929年)一直为云龙州(县)治所在地,成为云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300年。辖宝丰、金麦、东山、福利、南新、庄坪、大栗树7个村民委员会,139个村民小组,104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宝丰,距县城11千米。2006年末总户数5006户,其中农业户数4371户,非农户数635户,总人口17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7983人,非农业人口1059人;男性人口9406人,女性人口8577人;年末劳动力9994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9511人;白族13112人,汉族3384人,傣族834人,傈僳族318人,阿昌族51人,苗族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

地处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最高海拔为光头山3296米,最低海拔为河西1239米,海拔高差2057米,森林覆盖率72%。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石膏、铜、铁等;主要农特产品有茶叶、核桃、板栗、麦地湾梨、木瓜、花椒、蚕桑等,是云龙县茶叶的主产区,“大栗树”茶为云南名茶,有泡核桃面积2666.67公顷,麦地湾梨面积166.67公顷;水能资源丰富,沘江穿境而过,境内有沘江电站、新桥电站,县城电站,正建设石房电站;主要旅游资源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丰、宝丰古盐井、董泽故居、石城温泉、大栗树生态茶园、功果桥抗战遗址等。

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850万元,农业总产值4527万元,工业总产值2684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1914万元;财政总收入422.5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元。年末有个体户278户,从业人员676人,其中企业6个,年营业收入3684万元,年利润173万元,上缴税金85万元。 2006年末耕地面积3380公顷,其中旱地1380公顷,水田155公顷;粮食总产量8985吨,农民人均占有粮531千克。年内种植泡核桃200公顷,麦地湾梨66.67公顷。 2006年末大牲畜存栏55873头,当年出栏6523头;年末生猪存栏13296头,当年出栏21760头;牛当年出栏5650头,年末存栏12976头;羊当年出栏14691只,年末存栏19416只。

设一个中心学校,下设一所初级中学、6所村完小、1所九年制学校、5个村小校点,在校小学生1547人,初中生592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巩固率99.6%,毕业率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6.96%。有中心卫生院1所,职工19人,床位10张;乡村卫生所16个,乡村医生16人,其中女乡村医生6人;有计划生育服务所1个,职工1人。地面电视接收站16座,有线电视用户300户,电视覆盖率91%;乡村公路184千米,行政村100%通路;7个村都通程控电话,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有724户,安装560部国家村村通无线座机,移动电话除1个村外,其余移动信号已经全部覆盖。

2006年综合信息:

宝丰乡多措并举 维稳工作见成效

近年来,宝丰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性应对,迎难而上,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完善源头预防、依法处置、社会力量保障机制,深入调处矛盾纠纷,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宝丰信访多、上访多的现象得到根本性转变,维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全面落实维稳工作责任。该乡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综治维稳工作领导组,重大事项决策风险评估领导组和实施方案,完善主要领导大接访方案和制度,民情恳谈制度、机关首问首办制度、机关公开承诺制度、重大项目报告制度、议事决策制度等,充实矛盾调处中心,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为全乡维稳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狠抓接访工作,着力于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做好关注民生工作,带着感情去处理群众问题,对民生工作多听群众意见、建议;坚持利益向下,变上访为下访,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做到群众来信来访案件事事有答复,件件解决好;坚持狠抓调处工作,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及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全面掌握社会动态。对排查结果逐项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领导亲自督办,限期答复,保证包案解决;突出早防、早治、早解决。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可能引起事态进一步扩大的集体上访事件,使矛盾及时得到解决,消化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强化服务,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化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教育,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凡部门能处理的,由部门负责人亲自处理,需各部门协调共同解决的,严格按照办理时限,协调人员及时办理,对未能办理的及时协调解决,达到一站式进行,群众来访一条龙服务,信访事件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工作机制,实现“中转站”向“终结站”转变,切实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维稳工作良好局面。

宝丰乡抓好烤(通讯员 罗玉磊)烟中耕管理

宝丰乡烟苗大田移栽结束后,于5月11日及时转入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是查塘补苗。农户自行及时察看烟苗成活情况,对缺苗的烟塘及时补苗,追施偏心肥,确保烟地齐苗,烟苗苗齐整。二是追肥促长。在移栽七天后,群众按1斤复合肥兑水100斤,浇100棵烟苗的标准近进行一次追肥。目前,二次追肥已结束,为烟苗旺长打足了底气。三是树立防灾抗灾意识,做好防洪排涝的一切准备工作,以确保沟、渠畅通。四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针对烤烟生长的不同时期,适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早预防、早根治,确保烟叶质量。

宝丰乡切实加强烤烟中耕管理之一

一是查塘补缺。及时察看烟苗成活情况,对缺苗的烟塘及时补苗,确保烟地齐苗,烟苗齐整。二是追肥促长。在移栽后7天,按1斤复合肥兑水100斤,浇50棵烟苗的标准进行二次追肥,为烤烟旺长打足了底气。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对症下药、早防早治的要求,在烟科人员的指导下,针对地老虎对烟苗伤害较重的情况,烟农人工捕捉地老虎外,用敌杀死液浇根防治;针对细菌性病害常见病,用波尔多液等烟用农药等进行防治。(宝丰乡)

宝丰乡切实加强烤烟中耕管理之二

一是做好抗旱防涝工作。干旱片区充分利用现有水源进行灌溉或浇水,同时,做好沟渠疏通工作,防止滞灾。

二是做好“两病一虫”防治工作。每棚烟发给农户“毒消”4瓶,“赤班特”3包进行统防统治。

三是做好封顶打杈指导工作。留足单株叶片,每株烟留烟叶20—22片,确保产量。

四是及时、合理使用“抑芽敏”,有效抑制了打杈烟株发芽率,确保所留烟叶质量。

五是烟科员分片包干烟地,及时掌握不同地块情况,为农户提供相关技术指导。

六是做好烘烤前准备,各农户利用空闲时间打扫烤房,制作煤饼,烟叶成熟即可入炉烘烤。(宝丰乡)

宝丰乡抓党建促经济

宝丰乡南新村党支部有93名党员,15个党小组,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村党员在村支部带领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业致富,全村经济建设蒸蒸日上,人民生活红红火火。2006年,全村畜牧业总产值570万元,养殖大户16户,其中,党员10户;核桃收入250万元,其中党员大户12户,烤烟收入230万元,其中党员大户10户。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支部书记由一名乡公务员担任,乡党委统筹考虑整个村的发展,于2006年从乡干部中选派了一名素质好的青年任支部副书记9在领导班子中,大学文化一名,高中5名,初中3名,致富带头人8名。二是完善制度,村支部在党员教育、为民服务中,坚持用制度管人,完善了两推一选制度、民主议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目标管理制度、两委班子协调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度、村务公开管理监督小组工作制度、村务公开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等制度,做到制度上墙,严格执行。三是强化队伍素质·村支委实行支委委员联系党小组制,各党小组活动做到定时定地点,各支委委员到会认真指导,结合党小组活动的开展,组织党员学习时事,讨论发展,外出参观学习等,提高了党员素质。四是加强了党员管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职,并将岗位职责上墙,做到党员人人有事做。五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村共有4O名党员是经济建设骨干,在自己富的同时,不忘全村的发展,积极带领带动群众发展,共结对帮扶4O对口六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有知识,思想积极的党外人士,村支委分别联系帮学,2006年,共吸收5名致富带头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壮大了组织力量。      (宝丰乡 供)

宝丰乡五条措施抓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一是健全机构,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组,明确各村挂钩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二是转变作风,工作服务到位。共选派78名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深入村组中定点办理参保手续,对一些较为遍远的村组,工作人员亲自到农户家中,积极开展上门服务。三是突出重点,群众参合率明显提高。将去年度没有参保的农户作为重点对象,加强政策的宣传,增加政策透明度,做深做细群众工作。现已共收参合金14.82万元,参合率比去年提高1.6%。四是实行救助机制,积极解决难点问题。对特困户、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采用在民政救助经费中统一代缴其入保费的方法,解决部份农户想保无钱保的矛盾,共救助322人,资金3220元。五是加强管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加强对7个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对乡村两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职人员进行培训,共举办专题培训4期,60多人次。1—10月份共报销医疗补助12174人次,187211.9元。(宝丰乡)

宝丰乡畜牧业发展势头强

2006年宝丰乡把畜牧业当富民产业重点来抓,出台了七条措施强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统思想,高度重视,畜牧兽医站的同志分工分片负责全乡畜牧兽医工作;二是以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W”防疫77507万头次,其中猪34424头,牛12775头,羊30308只;三是抓好厩舍改造工作,南新养牛小区厩舍新改建面积535.39平方米,其中新建210.73平方米,改厩合324.66平方米,建槽68.8米,运动场180.76平方米。牾牡丹养羊小区新改建厩面积达3030.5米,建槽655.3米,建窖201立方米。四是抓好畜种改良工作,建成东山牛改点,土杂公牛去势85头,肉牛冻配改良419头;猪改308 1头,其中引进种公猪5头,长大二元杂母猪44头;种公羊串换396头,引进努比亚种羊7只;畜禽推广4100羽;五是抓好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建成南新肉养殖小区、捂牡丹养羊小区、笨江养羊小区。六是抓好种草养畜推广工作,种植青绿饲草5620亩,其中良田种草510亩;七是抓好专业户的培养工作。2006年共有养殖专业户34户;活畜及产品营销户已完成40户。 (宝丰乡 供)

宝丰发展蚕桑产业促农增收

宝丰乡产业发展按照九届党委提出的发展路子,在全面考察和结合宝丰特殊气候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庄坪、宝丰、金麦三个村发展蚕桑产业,在工作落实中通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工作质量,一是落实责任制,实行领导挂村,工作队员包社;二是开好“三场会”,分工大会统一思想,一场群众会作动员,一场现场会作技术指导;三是落实工作实绩考核制,工作完成后,由乡派出考核组进行考核。通过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目前1 040亩桑苗已按照技术要求全部栽种完毕,此项产业的培植必将打破三个村的产业发展瓶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罗玉磊)

宝丰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日前,从省建设厅和文化厅传来消息,盐马古镇——宝丰集镇通过逐级审查,进入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行列,这是我县继千年白族村——诺邓在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后的又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宝丰,古称雒马井。境内“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裹水中之水”,是古代云龙先民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09年汉置比苏县于云龙(“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经历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云龙境内一直开采盐井,雒马井既是云龙八井中最南端的一井。据雍正《云龙州志》记载,宝丰“明初盐井开采,年产盐三万余斤”,明政府设“流官吏目一人于雒马”,后由于雒马井盐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嘉靖年间,明政府把一直设在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迁到雒马井。1629年,云龙州知州钱以敬把云龙州治从旧州三七村迁至雒马井,直至1929年迁往石门,宝丰成为云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整整300年。

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称“文墨之邦”,文化名人代有人出,云南大学创始人,教育先驱董泽先生为杰出代表。宝丰是“桥梁艺术博物馆”和“盐井文化”保存地之一,境内现存有大量的古桥梁和盐井文化实物,大雒马山邮亭是滇西最早与邮政相关的建筑物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宝丰有保留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物,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董泽先生故居仍保持原貌,从大门和院坝的建筑风格上还可看出上世纪初西方文化对白族建筑影响的痕迹。宝丰还有传统的民族风情和众多的民族文化遗存,有白族本主信仰、佛教、道教的交汇融合,有“力格高”、“白族山歌”、“洞经古乐”等众多的民族歌舞和服饰文化、节庆活动、祭祀活动等,境内的炮台、小铁桥、功果桥还是革命教育的圣地。

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对各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大力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该古镇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通过积极申报,该古镇被列入我省历史文化名镇(村)行列加以保护,这将对宝丰古镇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罗玉磊)

宝丰乡切实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

为推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宝丰乡切实加强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及时安排部署了全乡换届选举工作,采取两项措施保障选举。

一是分工负责,明确责任。通过成立专门工作组,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督查和及时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为换届选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统一思想,广泛动员,为换届选举工作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及时召开宝丰乡第三届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会上乡党委书记就全乡换届选举工作要求,第一,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法按程序做好选举工作;第三要加强领导,统筹兼固,确保选举顺利进行;三是加强业务培训,为依法选举提供保障。(罗玉磊)

宝丰拉开新一轮村组公路建设序幕

岁末年初,宝丰乡抢抓机遇、直面挑战、乘势而上,拉开了新一轮交通公路建设的序幕,2009年的村组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实施。

宝丰乡是典型的山区乡,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使农产品堆积家中,销售难成了头等大事,严重影响着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2007年底,全乡村组公路覆盖率仅为38%,农村道路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乡党委政府认真探索公路建设机制,积极谋划公路建设方案。采取“项目支撑、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的形式,突破资金制约,探索公路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一是以项目为支撑,立足实际,科学定位,长远谋划,二是建立领导包干负责制度。四套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划片包干,分工负责,跟踪督导。三是民主建设,充分尊重民意。通过一年努力,全乡投资402万元,新建公路201公里,使全乡村组公路覆盖率达到87%,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地促进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全乡计划新建村组公路100公里,目前公路建设各项工作正顺利进行。  (罗玉磊)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