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6 00:00 发布人:
正当农村千家万户收获着果实,收获着甜蜜,收获着歌声,也收获着欢乐的时候,云龙县专业、业余的吹吹腔剧组正加紧排练剧目,给广大群众送来文化大餐,把文明送到村里,送到农民的心里。
吹吹腔是白族古老的民族剧种,因唱腔无乐器伴奏。只是用烟呐吹奏过门,故又称为“哨响成”。白族吹吹腔在云龙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白族吹腔戏主要流传的地区之一。关于吹吹腔戏的起源,在云龙的广大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期,白族‘本主’奉旨平‘蛮’(指另一民族),扎营在云龙漕涧。‘蛮’人在河水里放毒,毒死了‘本主’,明朝皇帝为表彰‘本主’功绩,令当地居民立饲祭奠,于每月初五摆会做斋唱戏”、据代代传承的老艺人讲,那时唱的就是现在的吹吹腔戏。
云龙白族的吹吹腔属于吹腔戏中的南派吹腔,其特点是:多保留吹腔戏的古老风貌,有的特的表演程式和演唱风格,有独具的与吹响节奏统一的呼段和步伐。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及身段谱,步法与哨响的旋律总是相适应,舞蹈性特别浓。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云龙白族吹吹腔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传统剧目有二百四十多个,新时期创作的剧目八十多个。多年来,云龙县文工队创作上演了许多现代吹吹腔戏,其中《人勤花茂》、《鸡鸣茶香》、《喜兆三元》、《雨过天晴》、《见面礼》等剧目在省、州获奖。
云龙县的吹吹腔演出活动遍及全县12个乡镇,有专业、业余剧团9个。凡白族聚居的较大村落,如长新乡的大达村、各干坪村,旧州镇的汤邓、下坞、上下甸尾等都建有戏台;古戏台建造较为讲究,突出白族建筑风格,有的一村一台,有的一村几台。至今保存较好的长新大达村戏台,始建年代无考,1934年重建,台高12百米,丁字型一阁两翼建筑,飞檐翘角、斗拱叠架、蔚为壮观,台前可容纳3000观众的广场,是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一般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竖柱都演唱吹吹腔,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净化人们的心灵。
近年来,云龙县委、政府对云龙吹吹腔的保护与发展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积极申报“吹吹腔艺术之乡”,确保吹吹腔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在新时期里健康发展。县文化馆、文工队每年坚持上山下乡、组织辅导、抢救收集整理吹吹腔这一古老、珍贵的民族民间剧种,同时还适时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各业余剧团学习交流,培养文艺骨干。广大人民群众还积极捐款捐物,添置服装道具。重修戏台,尽心尽力呵护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
如今,古老而现代的吹吹腔戏,在云龙的广大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得到了继承,而且还能推 陈出新。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