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滇西北地区山地民族的乐园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6 00:00 发布人:

啦嘛枯风光(海拔3663米)张建东摄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地处滇西纵谷区,境内大江纵横、山峦重叠、河谷交错。云岭和怒山两大山脉贯穿全境,怒江绕西边境流过,澜沧江由北向南述这直下,像一把利剑把县境分割成东西两大部分。境内。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裹水中之水”,是山峦连绵,峡谷纵深的高寒山区,古称之为“山国”。在这片大泽林莽之中,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世代经营着云龙这块神奇、富饶、美丽的土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云龙建县,当时名比苏县,迄今已二千余年。其土著人为巂人。《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今大理),名为患、昆明”。巂和昆明乃当时强大的部落,曾阻止汉武帝开辟从四川到印度的蜀身毒古道,于是汉武帝在长安练习水军,经略西南,建立益州郡,置县二十四,于今滇西境内有叶榆、云南、邪龙、比苏、离唐、不韦六县,比苏县即其中之一。



元、明、清时期是云龙境内民族处于大变革、大融合的时期,一些新的民族的迁入和一部分原住民族的迁出,这种变革使原有民族产生了分化和组合,最终导致了白族分布全县各地成为人口较多的民族。云龙境内的白族是白族中的山居部分,这部分白族与生活于坝区的白族有一定的差别,在历史上直接受汉文化的影响相对要晚一些,阿昌、傈僳、彝等少数民族融入较多,因此,云龙白族在文化上具有较浓郁的山地民族的文化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崇山之巅、沧水之滨举起了一次又一次抗暴的义旗,英勇斗争,反抗历代统治者的压迫。清咸丰年问,在杜文秀起义的风暴中,云龙曾一度建立了反清政权。在抗日战争中,云龙各族儿女奔赴抗日战线,在台儿庄、娘子关等战场洒下了一腔热血;当战火烧到怒江边时,云龙境内各族男女老幼投入了支前的行列,为军队背‘咆米”、运弹药、枪伤员,用光棍的脊梁在崇山莽林中架起了一条钢铁般的运输线,有不少人累死、饿死在这条运输线上。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云龙县各族人民表现出了崇高的牺牲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云龙19万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状况。云龙县是民族成份较多的县,境内居住着20种民族,其中白、汉、彝、傈僳、阿昌、傣、苗、回8种为世居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 198678人,少数民族人口 171228人,占总人口的86.92%,其中:白族143665人,占72.94%;彝族10739人,占5.54%;傈僳族9947人,右 5.05%;阿昌族3276人,占 1.66%;苗族 1569人,占 0.79%;傣族118人,占0.56%;回族475人,占0.24%;其他民族449人,占0.23%。历史悠久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他们能歌善舞,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在长期的相处中,相互学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具有共融性,渐趋一致。各族人民热情好客,“其民淳、其俗险”。



白族是云龙境内人口最多的世居民族,多居于沘江、澜沧江、关坪河、漕涧河、检槽河流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各先进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和先进技术,促进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白族文化发达,既重耕又重读,注重家教,从小就创造条件,让子女学习文化知识。婚姻注重择偶,除“五服之内”不通婚外,不仅族内可通婚,就是外族、外人也可缔结婚姻关系。因此,人口素质比较高,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向往中原文明,对族外文化能兼收并蓄,善于吸收其中优秀的部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具有遵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云龙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山区县,境内山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其种类可分为音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情风俗等。云龙境内的民族民间文化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形式多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千百年来山区人民智慧的结晶,高度体现了山区各族人民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极高的审美情趣,堪称滇西北地区山地民族的乐园。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