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旅游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旅游在线

走进千年古村——诺邓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6 00:00 发布人: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牧羊人看到羊群总喜欢在一个地方添食泥土,便发现这里有盐,于是打出了卤水。怎知这一打,竟然演绎了二千多年的繁荣与辉煌,也打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

 

 

 

    诺邓村位于云龙县境内果郎乡南部,距县城5公里,距大理州府所在地大理市165公里,距云南省会昆明市560公里。诺邓村周围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也很集中,距天池自然风景区29公里,距石门天然太级图3公里,距虎头山道教建筑群7公里,距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68公里.诺邓村最高海拔为2040米,最低为1750米,年降雨量为8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2℃至20℃之间。这里矿藏丰富,盛产食盐。鼎盛时全村有300多户。2000年全村有263户,932人,耕地为1395亩,现以农业为主。还兼营其它副业,如烧砖瓦、煮盐、副食品加工等,1996年盐井被封,停产至今。由于产业的变化,这里的人民并不富裕。然而,却保留了白族千年古村的文明传统,民风古朴,民居依旧,是崇山峻岭中古老而优美的千年白族古村。

 

 

    打开盐的话匣,它有着和千年古村一样古老而久远的历史。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安宁、大姚、云龙就已产盐。从西汉至南朝,云龙称比苏,比苏用白语解释正好是盐。《蛮书》有言“剑川有细诺邓井”,细诺邓即今云龙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见诺邓村一名见于史籍已有1100多年历史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延用于今。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古代诺邓的“茶马古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那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村中至今还有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是研究云南古代盐业经济文化的活教材。

 

 

 

 

 

 

    一千多年过去了,流走了辉煌,留下了浓浓的盐味和厚厚的盐文化。

 

 

 

    在千年古村,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四合五天井,四合一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建筑。至今还有元、明、清代的建筑院落90多个,民国后的建筑院落60多个,还有寺庙、饲堂、碑坊等20多处。密密麻麻的大小院落沿着陡峭的地势,依台构舍、层层叠叠、差参错落、紧而不乱,让人叹为观止。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官”为元代建筑,其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到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现存明代碑记有诗:“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到明末清初,又改庙名为“万寿宫”。从“万寿宫”演化过程可见宋元以来诺邓经济繁荣情况,而这种建立在古代生产、流通基础上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着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其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有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40余名,秀才则有200多人。如村中有一杨姓人家号称“贡爷院”,世代均系贡生出身。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规格严谨细密,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

 

 

    百年古树是诺邓近代史的目击者。在整个古村中,至今还生长着200多年以上的参天古树40多棵,粗壮结实、枝繁叶茂的古树给古村增添了许多魅力,让古村更显厚重而耐人寻味。(张建东)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