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6 00:00 发布人: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我县文化艺术、体育事业的措施,并监督、指导实施或组织实施。
(二)编制文化、体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推动全县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三)研究有关文化政策;领导、指导全县文化艺术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监督实施全县创作规划和艺术生产的规章制度,指导全县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和改革,繁荣我县文化创作事业。
(四)综合管理、指导全县文化馆、站和图书、文博事业,调查全县图书文献资料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情况,指导全县文化馆、站、图书、文博(站)的业务建设,推动全县图书事业网络化。
(五)管理全县电影音像事业,指导其发行、放映等经营管理;归口管理全县文化市场,制定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指导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规划和指导全县文化艺术研究,推广文化科技成果,负责文化艺术系统人员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和管理。
(六)制定全县文化体育活动计划,并负责批准后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管理县的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及单项汇演、调演、展出、比赛和评奖活动。
(七)领导和指导全县体育运动工作;指导和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指导我县各类群众团体体育工作,协同有关部门抓好机关、农村、厂矿企业、少数民族和残疾人体育工作。
(八)统一规划全县体育运动项目的布局,抓好业务训练,组织好全县性的运动竞赛,审定各项竞赛规程,开展体育对外交流活动,促进我县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九)搞好全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县体育产业的发展。
(十)负责全县老年体协工作。
(十一)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办公室、社会文化股、体育股(含老年人体育协会办公室)。
论云龙山地白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几个问题
云龙县文化体育事业局 杨燕
【提要】 云龙是大理州典型的山地白族聚居区,也是白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存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根据2004年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和以往资料的证实,目前在云龙境内保存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依然十分可观。无论是厚重的建筑文化、桥梁文化、马帮文化、墓葬文化,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戏剧、民俗文化等,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极高。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字资料,就云龙现存的部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保护传承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云龙 民族民间文化 保护 传承
云龙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云岭和怒山两大山脉贯穿全境,怒江绕西部边境流过,澜沧江由北向南逶迤直下。全县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辖8乡4镇86个村民委员会,有白、汉、彝、苗、傈僳、阿昌、回等8个世居民族和20多种民族成份,总人口1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5%,其中白族占71.7%。山区面积占98.6%,最高海拔3663米,最低海拔730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境内高山峡谷相间,沟壑纵横,河谷交错。云龙历史悠久,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即置比苏县。特殊复杂、偏远封闭的地理环境, 致使云龙县历史上民族迁徙频仍,加之盐业经济发达,最终形成这里山水与人文交织、多个民族互融共生的文化奇观,遗留下厚重的建筑文化、桥梁文化、马帮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民间文艺及民俗文化。很多专家认为,这些文化形态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非同寻常的文化价值。
一、云龙山区白族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主要形式
根据2004年云龙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和对各种文字资料的整理,云龙山地白族民族民间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建筑文化:
云龙古建筑文化的特点在现存的古庙宇、戏台、民居建筑上有较完整的反映,其中最典型的是2001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诺邓村,该村位于云龙县果郎乡境内,在成书于唐代的《蛮书》中即有关于“细诺邓”的记载,其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目前诺邓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尚有100多个民居院落、以玉皇阁为代表的道教庙宇建筑群,以及其他类型的古建筑多处。诺邓村的民居建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大院”、“一门五院”、“一颗印”等多种风格。村落的整体布局上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出浓郁的山区特色。这些民居建筑格调上重视传统工艺和图案雕刻等方面的有机协调、美观精细,壁墙厅堂庄重典雅,门窗斗拱亦颇具特色。此外,在县城石门镇、以及大井、天井,检槽乡的师井、宝丰乡的宝丰村、白石镇的顺荡村、漕涧镇的老街、旧州镇的汤邓村以及长新乡的大达村等地,都还保存有比较完好的白族民居和庙宇。现存庙宇中规模最大的是石门虎头山道教建筑群。总体上看,这些建筑表现出融汇了明代以来中原汉族古建筑文化和白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出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2.桥梁文化:
桥梁文化是云龙现存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证据,是云龙先民摹写在江河上的史诗。云龙现存的桥梁种类繁多,从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桥到现代化的钢桁吊桥都有,形式上“浮、吊、拱、梁”俱全。其种类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样,堪称桥梁艺术博物馆,享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誉。境内现存藤桥5座、铁链桥5座,石拱桥、独木桥、石板桥若干,钢索桥十几座,还有木结构伸臂式覆瓦梁桥(又称风雨桥)18座,这种伸臂梁桥都是雕梁画栋,浓墨重彩,显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最具代表性的有“通京桥”、“彩凤桥”又称“大花桥”、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功果桥、曾为滇西农民起义军所建的飞龙桥遗址以及白石水城藤桥、石门青云桥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它们证明着古代云龙的不凡经历。
3.马帮文化:
与桥梁文化伴生的还有马帮文化。云龙历史上盐业兴盛,具有发达的驿道交通网络;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往腾冲、片马,北上丽江、中甸,商贾马帮往来其间当时商品交易之发达,经济之繁荣,可想而知。这些古驿道,至今还依稀可见,那些青青的石板、深深的蹄印,仿佛还在诉说着人世的悲欢、见证着历史的沧桑。现在在云龙民间,还留传着不少关于驮洋货、贩私盐、赶考、逃匿、匪事、兵争等等的故事传说。古驿道有形马帮文化遗产已经不多了,但围绕着贩盐驮贷所形成的无形的马帮文化却薪火相传,注入了云龙山地白族的文化精神中,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影响。
4.墓葬文化:
位于云龙白石镇顺荡村的火葬墓群拥有迄今云南省发现的最大的梵文碑群,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这批墓碑中最早的始于明永乐六年戊子(1408年),最晚的为明嘉靖癸丑(1553),墓地时间跨度为145年。是我省乃至全国研究梵文历史的重要材料。顺荡火葬墓群中的墓主,大多为当地白族先民,其中也有极少数外籍人。整个墓群颁布在一块平缓山坡上,面积大约15000平方米,座西朝东,横向排列,整体布局呈一个等腰三角形。墓地内有近千塚古墓,保存完好的尚有梵文碑85块,梵文经幢7座,碑刻,正面用汉文雕刻死者姓名,背面均为梵文雕刻,其梵文内容多为“陀罗尼”神咒和“梵语多心经”等。经幢多为六角形,顶为圆形宝顶或圆形莲花盘,通体刻有佛像、图案、经文及死者名称和立幢年月。顺荡火葬墓印证了古代白族先民具有火葬的风俗,这一点同大理地区是一样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云龙由于盐业兴盛带来的相当一个时期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这种因盐而兴、盐竭而衰的历史演变,值得后人深思。
5、民族舞蹈:
云龙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有白族的《耳子歌》、《力格歌》、顺荡《霸王鞭》、彝族的《鲁辘则》傈僳族《爪七七》舞蹈及苗族《芦笙舞》等,这里主要介绍白族舞蹈:《耳子歌》和《力格歌》
《耳子歌》
《耳子歌》流传于检槽乡的白族群众中,当地群众在婚庆或新居落成时,一般都要表演《耳子歌》,以驱鬼逐邪、惩恶扬善、祈求生殖繁衍的顺利。据专家考证,《耳子歌》从形式、内容及其文化意蕴来看,无疑是古傩仪舞蹈的一种,其具体的起源已无从考证。据唐人《乐府杂录》记载,驱傩是:“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云龙白族《耳子歌》的表演形式是这样的,耳子戴棕叶面具,以棕衣裹身,用杵、枷等生产工具来驱疫。据推测,“耳子”即是唐人所说的方相。大理州博物馆谢道辛同志和云南民院杨德鋆教授认为,云龙的《耳子歌》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最早的傩舞之一。《耳子歌》(guo)”是白语。“耳子”意为憨子,“歌”意为舞。《耳子歌》即为“憨子舞”。“耳子”全身用棕皮包裹,头和脸用棕皮蒙住,扮作山猴,非人非兽,特具灵性,可以通天;表演者腰系马铃和牛铃及系猪尿泡(饰男性生殖器),手上分别拿笊篱、杵棒,反向锄头,连枷,荨麻。通过跳四方,表演中朝东南西北挥舞荨麻,四下抽打,驱邪逐秽;通过在席间穿梭跳唱,打挥逗乐,在猜答过程中巧妙利用特意制作的象征男女生殖器和交媾情景的道具,表现生活中的动作,田野劳作,劳动行为的动作,雌雄交媾的动作。既有语言的暗示,又有动作的暗示。耳子的扮演姿态,既像人又像动物,处处反映“人之初”的特点,流动着山林与祖先的意味。
《耳子歌》的表演由“耳子”三人、扮娘三人,老倌、老妈、主人、春官、江湖医生、新娘、狮子等演员组成。伴奏以青铜音唢呐、击乐为主。演出主要表现了白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对性生活的启蒙,对繁衍生息的渴求,对神灵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耳子歌》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已受到日本学者的重视,2002年云龙《耳子歌》曾赴日演出,受到日本学术界的好评。
《力格高》
《力格高》是流传于云龙长新、宝丰等乡山区白族的民族集体舞蹈。《里格高》是白语,意为“人的舞”或跳人的舞。是一种无伴奏无歌唱的群体舞,表演中有不少舞蹈动作是摸拟动物动作,也有的是模仿生产劳动的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舞蹈的起源。与目前流行的一般白族舞蹈不同,《力格歌》舞蹈动作极其强悍,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白族不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还一种强悍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白族强大的战斗力。这也正是白族能够建立地方政权,并曾一度与中央政府抗衡的原因。此外,流传于漕涧镇的耍马舞、流传于白石镇的白鹤舞等也都比较古老,带有浓郁的山区色彩。
6、民族戏剧:
吹吹腔是云龙白族民间传统的戏剧艺术,是一种古老的白剧剧种。吹吹腔行当分工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及身段谱,步法与唢呐旋律相适应,特具舞蹈性。吹吹腔以唱、吹为主, “吹”又以唢呐为主,伴以击乐,故又称“唢呐戏”。吹吹腔每唱四句为一段,唱词格式为“三七一五”,即前三句为七字,第四句为五字。第一句为起板,二、三句为中板,四句为落板,起板和落板都用唢呐间奏,击乐配之,二、三句中间有击乐间奏,击乐节拍十分严谨。建国后上演的又有古装戏和现代戏之分,吹吹腔以上引、咏诗、作对、表白、做功为基础,唢呐、击乐配之,有“一吹、二唱、三敲打“之说。唱腔有九板十三腔,即:平腔、净腔、生腔、一字腔、地胡腔、哭腔、大哭腔、高腔、摇旦腔、走板、垛垛板、数板、倒板等。唱腔调门随戏中人物而定。
吹吹腔所蕴藏的音乐资源极为丰富,配器除唢呐外,可加二胡、三弦、笛子等,击乐有大镲、小镲、点子、小鼓等。表演起来抑扬顿挫,十分精彩。演唱方式是道白与唱腔相结合,颇似小品。唱腔曲调质朴、亲切。传统吹吹腔节目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如《崔文瑞砍柴》、《火烧磨房》、《竹林拾子》、《三出首》等。现代吹腔戏则反映白族人民崇尚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呕歌和赞美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主要节目有白族吹吹腔小戏《人勤花茂》、《喜兆三元》、《鸡鸣茶香》、《见面礼》等。
白族吹吹腔集说、唱、表演、器乐于一体,剧目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还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生动性和趣味性,因为它将诗赋、神话、谚语运用于作品中,再加上表演动作的夸张,就使曲目更传神。吹吹腔还具有很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白族语言、唱腔和表演也很的诙谐,器乐的合理配合,节拍有快有慢,动作有张有弛,节奏十分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崔文瑞砍柴》、《火烧磨房》等。
7、民俗文化:
古代云龙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受内地汉文化影响不多,因而在民俗文化方面也颇值得一提。一是从总体上说,云龙白族同大理州各地的白族一样,普遍存在着本主崇拜,并且影响到彝族支系佬倵支。二是在偏远山区还存在着原始宗教信仰,如对天、地、日、月、山、川、树、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对祖先、灵魂、鬼神的崇拜,对巫师(“朵习薄”)和巫婆(“朵习尧”)及类似汉族算卦看风水(称“益尧”)等人物的崇拜等等。这种原始宗教信仰活动的程式、仪规简单易行,注重的是祭神祭鬼之类的仪程。在树房立墓、婚丧嫁娶、消灾祈福、农耕狩猎等活动中举办的祭祀行为和接送规则里,通常举行诸如跳神、打歌、“逗四句”、“破五方”以及开展“耍牛头”、“耍马”、“舞白鹤”、演“耳子歌”、跳“力格歌”等类活动。在这些民俗文化中还包括许多禁忌,甚至在生产活动中都有禁忌,比如有些地方禁止妇女犁田、禁止男人收割谷子等等。解放以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落后习俗已经改变。三是在以云龙“五井”(即历史上产盐的 诺邓等五处盐井)为代表的集镇地区,则同汉族一样,以“祭孔”、“迎神赛会”或演唱洞经、大摆戏场等类活动为主,反映了这些地方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汉化程度较深的事实。
二、云龙山地白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上面已经陈述了云龙现存的山地白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形式。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民族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工业文明和各种强势文化的侵蚀,濒临灭迹的境地。正如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一样,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持文化多样性对于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近几年来,各国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已形成了一种国际思潮。在我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已经起动,这都是极好的政策环境。结合云龙的实际,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要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展示云龙山地白族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要继续与新闻媒体、学术机构合作,进一步宣传挖掘云龙山地白族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价值,以期引起各级政府、学术界和某些文化运营商的重视,为下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争取各种支持。另一方面,要抓好对当地干部群众的教育,提高他们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对于与保护传承工作直接相关的干部群众,教育工作还要做得深一些细一些,必要时还要作一些培训。
第二、是繁荣艺术于民间。即广泛组织和大力鼓励民间群众自娱自乐。
把吹吹腔、《耳子歌》、《力格歌》以及一些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在民间,因为民间是非物文化形式的原生土壤、原生社会环境、原生文化氛围,村民历史记忆构成了这类文化生存的基础条件。同时,政府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充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通过村民的社会性活动,不仅保护这类文化的形式,还要保护其人文环境、传统习俗,使这一类的文化形式不仅成为当地村民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随着习俗的存在而自主生存。
第三、做好非物质文化的民间传承工作。民间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基础工作。没有传承就无法对非物质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各类文化形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不同而积淀了不同的特色,同一人文生态环境、经济模式、同一生活习俗以及村民的认同意识是构建产生特殊文化形式的相关条件,同时也是传承这文化形式的场所。在这类文化形式传承上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吹吹腔流行于我县的长新乡、旧州镇、有七个业余剧团,逢年过节这些乡镇村寨都要热热闹闹地唱上几天,完成它的所有程式。对于这类群众性的活动,政府要给予支持,对老艺人授徒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使之长期坚持下去,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使非物质文化的群众性的活动中得到保存。
第四、发展民族歌舞。加工改进,再创文化艺术精品。
云龙白族《力格歌》舞蹈、顺荡《霸王鞭》舞蹈、彝族《鲁辘则》舞蹈,傈僳族《爪七七》舞蹈及苗族《芦笙舞》、漕涧的《耍马》舞蹈等都蕴藏在民间,是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收集、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可以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民族舞蹈艺术。我省推出的大型舞蹈艺术精品《云南映象》就是非常成功的范例。在这方面,我县文化单位也作过一些积极的偿试。在舞蹈创作上,把民间《霸王鞭》的缓慢音乐改编成欢快的旋律,节目名叫《敲心肝》,表演道具仍采用传统霸王鞭和胶板,通过创新的舞蹈语言表现男女情爱,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对《力格歌》也进行了再创作。民间的《力格歌》无音乐表演时只伴鼓点和呼喝,改编后加了音乐,用三弦等民乐器伴奏;舞蹈动作上在原有要素中加以丰富,使之刚柔融洽。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经过加工整理和再创作的这两个舞蹈节,在参加大理州专业文艺会演中,都获得了“蝶泉杯”一等奖。等等这些例子无不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创造的艺术精品。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停止前进,都得加入现代的元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为成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走出一条新路子。
第五、传承民居建筑风格。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群众快步进入现代社会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改变传统建筑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使保留传统民居建筑有工作越来越难。为此,我们不妨倡群众在对有特点的民居进行改造时在外观上继续保持原来的面貌,内部加以新元素以适应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外观上保持民族风格,也传承了民居风格。
第六、建立民族生态村文化保护区。就是把民族聚居村的自然村寨,进行大面积的保护和建设。文物古迹“修旧如旧”,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由各级投入。这样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保护了旅游资源。使民族习俗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得到保护,新的建设项目也尽量发扬优良传统。这种形式突出的优势是:
(1)可以将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整体地、原址地、原汁原味地保存和展示在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中。
(2)保存的东西不仅包括有形文化,而且包括无形文化;不仅包括人文景,而且包括自然生态。
(3)注重保护,也注重建设,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接轨。是风格民族化,内容现代化。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可持续性发展。比如诺邓村保护可以采取建立“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的办法来做。划定需要保护的遗产项目、区域、传承的办法、保护的措施、政策等等。顺荡火葬墓群则可以做成文化园。云南民族学院大学生人类学示范基地。
第七、在保护与传承中我们必须贯彻《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珍惜这次普查机会,普查工作中必须做大量的田野调查,用科学的方法调查文化遗产,撰写好调查报告,调查表、名录、民间艺人的档案。逐级申报区、乡、人和十二类项目。对物质文化遗产诺邓村应申报为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保护,争取国内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把顺荡火葬墓群、通京桥申报为国家级。在申报的同时可以在开发中筹款保护。
第八、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实施保护同时也可持考虑结合发展业旅游挖掘民族文化的潜力,为经济增长出力。从而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三、结语
云龙是白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先人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抵代或缺的价值。我们应该十分珍视,认真加以发掘、整理、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使之在“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合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电话:08726854821
邮编:672700
E_mail yangyan8631@yahoo.com.cn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