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5 00:00 发布人:
在云南,滇金丝猴就是“顶尖”级别的野生动物了,它们栖息在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绵延数百公里的云岭山系之中,最新发现的便是大理州云龙县北部龙马山上的滇金丝猴群。迄今为止,最熟悉这群滇金丝猴的人就是居住在当地的彝家汉子余务标了。
结缘龙马山
龙马山地处云岭山脉西支,绵延数十公里,最高海拔达3630多米。山上人烟稀少,仅只住着云龙县检槽乡师井村老仙场彝寨,人户不过十余家,余务标家就住在这里。
余务标40岁出头,其兄弟姊妹很多。儿时,他也曾经向往山外,不顾单边行走4个多小时的遥远路途到师井完小求学,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尖子”,读五年级时,母亲突然去世,他因此停学,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负担。后来,他的四个兄弟相继考取了大学和干部,而余务标却因为那次缀学永远留在了大山上。
打猎是彝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那些年月,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法规还不那么完善,群众时常进山捕些猎物改善伙食,要是运气好弄到熊胆、麝香之类的宝贝,还可以卖些钱呢!余务标从十多岁开始就跟着大人上龙马山打猎,认识了马熊、黑熊、麂子、獐子、猕猴等野生动物,当地群众所称的“白猴”也曾多次碰见过,却不知道其真实身份。
渐渐长大了,余务标成了家,有了小孩,全家的生活子和供养小孩读书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在高寒山区,发展畜牧业是一条找钱的好路子,余务标便在离家约两个小时路程的龙马山上办起了畜牧场。龙马山绵延数十公里,山梁上全是草场,山坡上和山箐里生长着约有4万多亩的冷杉、铁杉和阔叶林,古木苍天,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余务标每天都要赶着牲口在山上放牧,与“白猴群”相遇的机会就更多了,有时见猴群在树上打闹,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就连羊群跑远了都不知道。年复一年,猴群的活动规律、饮食起居等都被余务标了解得一清二楚。
独自一人长年累月在龙马山放牧,枯燥和寂寞是可想而知的,“白猴群”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他带来几分欢乐。日子久了,余务标也就把它们当成了朋友,从不惊拢它们,有时过路、找牲口与猴群窄路相逢,都会隐蔽起来让猴群先过。有一次,余务标和妻子从剑川回来,从山脚爬到龙马山主峰南侧的一个丫口,已经累得一身大汗,正准备休息一会儿,突然,“白猴群”要从丫口经过,余务标和妻子连忙躲藏到采药人搭建的小木板房里,让猴子从上面的树上爬过,妻子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心里很害怕,准备喊叫吓跑猴群,余务标小声地对妻子说:“猴子不会伤人,不能出声音,不然就把它们分成了几群,好长时间走不到一起”。就这样,夫妻俩等了半个小时左右,等猴群走远了才慢慢回家。
“活字典”向导
“白猴”究竟是什么身份呢?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开始走进了龙马山,余务标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向导。
省内最先来调查“白猴群”情况的人,是一个叫龙勇诚的专家,但最终没能亲眼见到猴子,只是通过走访、分析和判断,留下了“白猴群”很有可能就是滇金丝猴群的悬念,引起了更多人的观注。
2003年6月中旬,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云龙县有关部门联合组成考察组,进驻龙马山,试图揭开“白猴群”的秘密。考察组接连找了四五天,每天爬行十多个小时,却没有猴群的踪迹。在茫茫林海中寻找猴子,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背运上来的粮食几乎吃完了,山上的雨也多起来,大伙只好打算下山了。余务标了解到后,赶到考察组的营地,自告奋勇当向导。他白天领着大家进山,晚上再赶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家搬运粮食、蔬菜,不到三天就领着考察组在一个深箐里找到了猴群,专家们亲眼目睹后认定“白猴群”就是滇金丝猴群。不久,新华社等国内的多家媒体刊发了龙马山发现滇金丝猴群的消息。
2004年初,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霍晟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完成一项研究龙马山滇金丝猴群的课题,跟踪猴群的时间为一年,霍晟请了余务标向导后。这年春季干旱特别严重,箐沟里的水源都干枯了,无法在龙马山主峰附近安营,只好在余务标的庄房内食宿,这就增加了观察猴群的路程。他们每天五六点钟出发,步行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用望远镜观察并作记录,直到后午猴群栖息下来才回去,每天都几乎两头莫黑。
跟踪猴群听起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然而,霍晟和余标却亲历了好多次危险,听起来也会让人吓出一身冷汗。一次,霍晟和余务标观察了几天的猴群不见了,找了几天就是面面不见。这天下午,他们搜寻到了一个黑山老箐,余务标见小霍实在走不动了,就对他说:“你在山梁上等我,千万不要走开,等我找着猴群再来叫你”。余务标一去就是几个小时,小霍急了,想进去林子里找他,结果迷了路。余务标回来时,发现霍晟不见了,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这里野兽出没,要是把北京来的客人丢了,怎么承担得起呀!天色渐渐黑下来,余务标打着手电边找边喊,跑了无数条深箐,直到晚上10多钟才在密林深处找到了他,两人回到住地时,已是深夜色两点多钟。又有一次,他们尾随猴群要爬过一个悬崖,余务标在前面探路,一不小心翻滚下去8米多,小霍把余务标一步步扶回到了住地,并转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胸部肋骨骨折。为不影响小霍的课题研究,余务标稍作调养,又回到了山上......
龙马山滇金丝猴群的发现,使云南滇金丝猴再添了一个“新家族”,可是留下的一个缺憾就是一直没有拍摄到滇金丝猴的录像和照片。2005年4月初,县上组织的拍摄组来到了龙马山,请余务标当向导,他满有把握地指点迷津,果然三次进山就三次拍到了猴群,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久就在中央电视台、《森林与人类》等多家媒体上与观众见面。
义务“护猴员”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为了使龙马山滇金丝猴群不受到伤害,余务标充当起了“义务护猴员”的角色。
几年来,连余务标自己也记不清与猴群相遇了多少次数,但从不惊拢它们,碰见猴子遇上了麻烦事,就会尽力解救。去年深秋的一天,猴群要翻过一个丫口,余务标找牲口正好经过这里,他一只一只地数,一共数到了86只,就在这时,林子里突然传来了小猴子的哭叫声,顺着声音找去,发现一只小猴子从树上摔到地上,余务标抱起猴子就往林子里追,接近猴群时,就把小猴子放到树上,在一旁观察,小猴子不停地喊叫,不一会儿母猴就回来背走小猴。这时,余务标才放下了心。
山下的群众进山和周边县份的群众到师井赶街都要经过余务标的庄房,行人爬山累了,就来找水喝,有时到不了目的地也就在这里借宿。日子长了,也就认识了不少的人,只要有机会在一起闲谈,余务标就有意识地将话题转移到滇金丝猴群上,积极介绍从野生动物研究专家那里了解到的保护滇金丝猴的法规,尤其是对那些好打猎的人员更是再三吩咐。在放牧、找牲口的过程中,余务标不断了解掌握进山人员的情况,一旦发现非法动机,就大胆地说服、制止。今年初的一天下午,余务标在两县边界地带寻找马匹,碰见了一位傈僳族小伙子,他们原来就相互认识,谈话也没有什么介意,小伙子拿出铁猫,说是要进山下扣子,余务标问他下什么动物,小伙子回答:“白猴吃水的地方最容易下着”。余务标听后劝道:“白猴就是滇金丝猴,最近省上许多人来调查,听说杀掉一只要坐坐牢十多年”。小伙子回答:“政府不会知道,要不我们两人合伙,卖着钱分给你一半”。余务标觉得有些不好说服了,就编了一个谎言:天池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却建华托我管理这群猴子,每月发给我800元工资,要是少了几只,就不好向上交待了。小伙子听到又是局长、又是工资,信以为真,就打消了进山下扣子的念头。
类似劝说进山打猎的事,余务标不知做了多少次,他的良苦用心唤醒了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良知。
龙马山上的滇金丝猴群不认识余务标,但余务标却已经熟悉它们多年了,滇金丝猴群曾经带给余务标的那份快乐,是别人永远都不会感受得到的。(李少军)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