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今日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今日云龙

走出傈僳山寨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5 00:00 发布人:

4月中旬,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师井村委会的电话突然多了起来,春节后回到沿海的老贵老母傈僳族山寨的60多农民工都,纷纷打电话请村干部通知家人到邮政所取款。接的电话多了,还要跑到寨子里传话,虽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村干部们却很乐意。农民进城务工已不在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而封锁在大山深处的傈僳族群众敢于闯荡沿海市场,就值得为他们鼓鼓劲、拍拍掌。

许多人都会对媒体上刊播的《云龙县龙马山发现滇金丝猴群》的消息记忆犹新,老贵老母傈僳族山寨就分布在龙马山半山腰,整个寨子有72户,人口290多人。这里高寒冷凉,粮食不能自给;不通公路、到村上要步行一个多小时;信息闭塞、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寨子里至今没有一名大学生,就连高中生也是曲指可数。诸多条件的制约,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县人均纯收入1300多元的标准,从而成了全县最出名的穷寨子之一。

实施扶贫攻坚过程中,县乡村都给予了老贵老母很多的帮扶。村上自筹10多万元资金,帮助架设了输电线路,解决了群众照明、粮食加工问题,让老百姓看上了电视;农户祖祖辈辈居住木板房,县扶贫办就给每户扶持3500多元,实施安居工程。农民建一栋新房,除去自己投工,少说也要投入万数资金,不少群众盖上新房,却在信用社欠下了一笔笔贷款。差钱有时也会变成一种好事,更能激发起群众找钱还帐的紧迫感。

要找钱就得走出这个山寨,走出这座大山,老贵老母的群众有了这样一个意识,可是怎么走出去呢?大伙在议论找到了思路:对了,寨子里不是有几个小姑娘嫁到了浙江吗?就请她们帮忙搭个桥。于是小伙子们起程了,去了江苏、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先出去的人找到立足之地后,又接着一批一批地再介绍出去,到今年春季,寨子里已累计出去了60多人。

老贵老母的群众过去书读得少,离家时多数连汉话都不会讲,更谈不上掌握什么实用技术,他们就在闯荡之中学习,学与人相处,学生存本领,学实用技术,并发扬山里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勤奋工作,赢得用工单位的信任,人均月工资收入都在800元以上,除了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外,每人每年平均给家里寄回5000元左右的劳务资金,加在一起累计达到30多万元。这个数字在富人的眼中只不过是一苗好兰花的价值,而对于一个穷山寨来说,却是60多名打工仔流淌一年汗水换来的全部劳动报酬。

如今,寨子里的多数男人都外出外打工去了,妇女们则在家里操持家务和承担农活,不少家庭靠劳务收入还掉了欠信用社的贷款,装修了房屋,添置了家具,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有的农户借助劳务输出赚来的钱发展畜牧、林果等新产业。蔡永寿出去打工找回两万多元,支持家里种植了优质泡核桃10多亩,发展了猪、牛、羊25头(只),仅此一项家里每年增加收入3200多元。有了经济支撑,寨子里的林果业发展势头良好,累计已种植核桃500多亩,人均达到1.8亩。

到发达地区闯荡这些傈僳族农民工增长了不少见识,他们知道了供书好处,省吃俭用资助弟弟妹妹或自己的子女上学。蔡松兰夫妇有两个小孩,大女儿蔡平会的成绩一直很好,初三毕业时家里因为困难打算让她停学,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霍晟上龙马山考察滇金丝猴群时了解到这件事,就主动登门拜访,鼓励蔡松兰夫妇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为寨子里的第一个女高中生,还表示每年给予1000元的资助。蔡平会就这样圆了上高中的梦想,父亲也从此振作起来,跟着村里人到了浙江打工,他省吃俭用,每个月给家里寄回700多元,决心让两个小孩都完成学业。

在新兴起的扶贫劳务输出中,云龙县象老贵老母这样外出务工的典型事例举都举不清,全县有组织输送和自己联系出去的务工总人数达2.2万人之多,许多人靠扶贫劳务输出告别了贫困。目前,云龙县委政府又在组织实施户均向外输送1名劳务人员的计划,让更多的贫困人口飞出“草窝”实现致富梦想。(李少军)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