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百姓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云龙山地白族服饰,因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有其特有的颜色、样式和风格,真实反映了山地白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她正向世人展示着具有原生态文化特色的遗存。
云龙地处滇西横断山南端纵谷区,横断山两大山脉云岭、怒山及怒江、澜沧江两大国际河流纵贯全境,形成江河纵横、山高谷深的地貌特征。云龙是我国山地白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位,以云龙为中心,大理州、怒江州、保山市等三地州8个县(区)的山地白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民族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山地白族文化。也因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民族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云龙山地白族服饰。
根据生活地域环境的不同,可以把大理白族分为湖滨地区白族、山地白族、坝区白族三种主要类型。白族服饰很大程度也随之呈现各异,湖滨地区的白族,他们世代傍水而居,以捕渔、农耕生活为主,加之气候温和湿润,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其服饰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这种环境的优越性,整套服饰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集“风、花、雪、月”大理美景为一体的包头头饰,以白色长袖窄内衬衫外套红、蓝色领褂、腰围深色下摆绣花围腰、下穿浅色直筒裤,脚穿绣花船形鞋组成的服饰充分展示出一种水居民族热爱水、热爱自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生活态度。电影《五朵金花》中我们见到的就是湖滨地区白族沿袭至今的最传统的白族服饰。
而以云龙为代表的山地白族,他们生活在山高谷深气候复杂的地区,对山区自然条件生存依赖性较强,其服饰也充分反映这一生存特性,服饰色彩较贴近大自然原色,以红、蓝、绿、黑为主色调,色彩浓厚,对比鲜明,反映出她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厚情感。由于山区气候条件恶劣,服饰除了美观之外还注重御寒保暖,所以云龙白族服饰布质厚实、厚重,穿戴繁琐。还有,云龙山地白族服饰色彩艳丽醒目、搭配丰富,图案具有浓郁的原生态意蕴。这与云龙自然生活条件和其他文化现象有较大关系。
云龙白族男子的服饰各地大体相同,穿对襟衣。富者衣穿数件,外面几件敞开,山民还在外面套一件羊皮褂;穿宽脚裤子,戴黑包头或瓜皮小帽。未婚妇女黑包头露顶,梳独辫盘入包头内,形如满月。已婚妇女梳发髻,插银簪,包头较宽不露顶,戴耳坏。青年妇女喜穿白、蓝、绿、粉红色上衣,衣前襟短,后襟长,覆臀部;在衣领、袖口绣花边图案;裤子宽大,多为蓝黑等深色,裤脚绣一道花边;系绣花圃腰。老年妇女的服饰大致与青年妇女相同,但上衣颜色偏暗,多为青、蓝、黑色。

云龙山地白族妇女的服饰以黑色及刺绣为主要特点,即上黑下也黑,上衣外再套黑、白羊皮褂;裤子为宽筒裤;腰系黑色底板,绿色镶边的大围腰;脚穿绣花鞋;头戴黑色大包头或白绵线制成的大包头,包头上绕几根绿色绸带;肩挂自织麻布的绣花包;衬口、领口、围腰,飘带都要绣花。此套服装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展播,被称为“云龙山地白族服饰”;在2002年底云龙“耳子歌”民俗代表团赴日本演出交流时,此套服装引起日本观众的极大兴趣。云龙山地白族服饰中的刺绣也独具特色。其以大块面、浓颜色为主,底布多为土布;刺的丝线多为蚕丝,注重红、绿、黄、蓝、白色的搭配。图案多为牡丹、蝴蝶、鸳鸯、蛟龙、凤凰、蝙蝠、蜜蜂、小雀、叶片、云彩等组合为主,每幅刺绣图案都有民间寓意,如“龙凤呈祥”、“富贵牡丹”、“鸳鸯戏水”、“串枝连”等。有的刺绣图案与房屋彩绘图案相似,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环境,人与建筑艺术浑然一体。



建国后,各民族文化交往密切,白族的服饰(装)也发生了变化,穿汉族服装的日益增多。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随着全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全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步伐的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入,独具特色的云龙山地白族服饰定会在新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激起更加动人的浪花。
方铁\张建东 摄
编辑: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