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旅游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旅游在线

云龙旅游景点简介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0-12-14 00:00 发布人:

玉皇阁建筑群

  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诺邓村,距县城约7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维修扩建,清咸丰七年(1857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陆续修复。现存建筑以玉皇阁为主体,由玉皇阁,文、武庙和木牌坊组成。玉皇阁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建在高2.15米的方形台基上,歇山顶,阁通面阔13.8米, 通进深13.3米, 高16.4米。阁两侧有左右厢。文庙在玉皇阁东约30米处。单檐歇山顶,通面阔8.6米, 通进深 6.7米, 高7.31米。武庙建筑形式与文庙同。木牌坊在玉皇阁前约150米处。整座牌坊用四根木柱擎起斗拱架叠的层架构件,高9.65米。建筑布局合理,蔚为壮观。诺邓玉皇阁建筑群,是云龙县境内现存最早的宗教建筑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阁

  位于宝丰镇西面的德隆山,距县城约13公里。建于南明弘光元年八月(1644年),至隆武元年(1645年)落成。清道光九年(1829年)复修。阁内供奉观音。白衣阁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由前后两殿组成。后殿为主殿,单檐歇山顶,三开间,通面阔9.4米, 通进深7.6米,高约7米。房檐下用如意斗拱,殿前檐下原装有四堂雕花格子门。殿左右有两排耳房,殿正面有廊。殿内现存五块碑刻,在殿外约20米处有座普同塔,现碑、塔均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竺寺

  位于云龙县石门镇象麓村,距城约3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永历六年(1652年)增修。现存主殿,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3.9米,通进深11.3米,前檐厦廊阔3.2米,卷棚式顶,门楹悬“竺国宗风”横匾,殿内存十八罗汉塑像,保护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山古建筑群

  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有虎头寺。在寺庙之间有曲径石廊、石桥相通,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杨名扬书写“虎”及“石门八景”的诗碑,虎头山寺庙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每逢节日游人众多,是重要风景旅游区。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塔

  位于云龙县宝丰镇东山顶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为风水塔,七级圆形石塔,通高5米,径0.86米,第四、六级各雕一龛,内雕天王像,塔刹宝顶由整石雕成,它耸立于沘江边峭壁之上,为大自然增添了秀色。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飞龙桥望江楼

  位于云龙县旧州镇南,距县城83公里。是清末农民正义领袖杜文秀在澜沧江上修建的铁索桥,建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桥身冲毁,现余两端桥头和桥西的望江楼。楼呈方形,分上下层,通高11米,边长8米,重檐歇山顶,楼下两侧墙内嵌13块建桥碑记,是研究杜文秀起义的重要资料。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水城藤桥

  位于云龙县城北面约68公里的白石乡水城村,横跨沘江上,因桥用藤子编缀而成,故名藤桥。藤桥是用本地所产的山葡萄藤编织成的吊桥,架在江两边对生的老栗树上,全长25米。桥架设在两根藤子扭编成的直径约5公分的长绳上,再在下面悬吊一张用藤子编织成的长圆形网,网底穿进一根宽1尺、厚5寸的木方作为行走的桥面,桥身两端紧系于作为桥墩的树干上。整座桥从远处看就像一张悬挂在江面上的渔网。藤桥古称“笮”,汉代设置的越西郡,内有定笮县,也是因其境内有藤桥而名。云龙县境内的藤桥是当地白族所架设,是今天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史料。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桥

  位于云龙县城石门镇西约1公里处的沘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扬所建。为铁链吊桥,全长36米,宽2.18米。桥底用五根铁链,上复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根扶链。铁链通过桥头的石柱固定在两边桥亭台基内的“石牛”之上。桥头两端建有桥亭,上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在南面的墙内嵌有杨名扬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西面石壁上刻有隶书“衮雪”二字,是曹操提刻于陕西汉中衮谷石崖上的题记,为杨名扬印后翻刻。青云桥是云龙县古代的重要桥梁,现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京桥

  俗名大波罗桥,现名“解放桥”。位于云龙县城北长新乡大波罗村,横跨江上,距县城38公里。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桥为伸臂式单孔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径29米,高12.5米。桥采用木方交错架叠,从两岸层层向河心挑出,中间用长长12米的五根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桥上瓦顶桥屋,桥内两侧平置两排木凳供人歇息。桥外两侧用高约1米的木板遮挡,以作为桥面的围栏。桥两端建有牌楼式桥亭,亭高5米,通面阔6米,内连一条长5.5米的石梯甬道.通京桥建筑奇巧,雄伟壮观,是今大理州境内的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桥。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彩凤桥

  位于云龙县城北74公里的白石乡顺荡村,横跨沘江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到光绪年间的最后一次维修时把西面的桥亭改建阁楼,名“童子阁”。桥为单孔伸臂木梁桥,全长33.3米, 宽4.7米, 净跨径27米, 高11.33米,桥身建筑采用木方交错架叠,从两岸桥墩层层向河中心挑出,如楼阁建筑中的斗拱,在两端斗拱向中伸延相距9米时,再用5根横梁衔接,上铺木板组成桥面,并于桥身上复盖房顶。桥两侧用木板遮挡,桥内置两排木凳供行人歇息。在东面桥亭内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云龙州官告示碑》颁布行人马帮等过桥规则。现该桥保护完好。1988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惠民桥

  位于云龙县城南宝丰乡南新村,距县城21公里,架于沘江之上。惠民桥始建年代不详,原桥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现桥重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桥为双孔铁链吊桥,由于建桥处江面较宽,故于江心增设桥墩,采用了二进连跨的建筑工艺。桥全长50米,桥身长39米,宽2.5米, 高约8米; 最大一孔孔径21.3米。桥由8根铁链组成,6根为底链,2根为吊链,在底链上铺设木板为桥面。三个桥墩上均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桥亭为牌楼式,并附有长达7米的甬道。1987年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

  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大慈寺东侧,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经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多块,碑除一块明成化二年(1466年)铭文为汉字外,余均为梵文经咒; 经幢为四方形三重檐,顶作圆形宝顶。顺荡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天 池

  亦名暑场海。位于云龙县城西北的五宝山上,距县城22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最深处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属高原断层湖。据《云龙州志》记载:“天池,一名高海子,在州署东北山顶,亭泓十里,灌白汉场、暑场田茭蒲茂密,居人利之”。五宝山海拔2560米,天池像一块美嵌砌在群峰之中,湖光山色相映,风光十分优美。天池四周,林木繁茂,异卉秀葩,名不可辨。湖中鱼肥,湖畔建有养鹿场,五宝山上建有龙王庙等,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开辟为云南省级旅游度假区。

  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龙县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个乡境内。其地理位置在东经99°15~99°19,北纬25°50~25°26之间。总面积6630公顷。主要保护:原生的云南松林及丰富的植物种群,区内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170多种; 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有滇金丝猴等14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秀丽的高原湖泊天池位于保护区中部,五宝山山麓,面积100.2公顷(中水位时),平均水深8.5米,最深处16.8米,蓄水量400万立方米。1983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